Skip to main content

《夕雾花园》读后感

《夕雾花园》这部作品因为其电影入围了各大奖项而备受瞩目,而其实这部作品除了叙述了一段美丽的史诗爱情故事,同时也揭露很多不同的题材。在这部小说之中有大量对马共的书写,但是由于我对马共的认识不多,在接下来的文章就不会有太多讨论,但是真的很推荐小伙伴们看看这部小说哦!
这个故事以一个曾经在战争之中被日军抓去当战俘的云林为主角,为了打造在拘留营死去的姐姐最喜欢的日式花园,而跑到金马伦寻找久居于此的前日本皇家庭园师中村有朋,后来两人坠入爱河的故事。这部小说精彩的地方在于它有别以往对日军的刻板印象,描写了两个看似对立的人们如何相爱,同时也展示了在战争时期不同立场的人们的面貌。

不一样的“加害者”
小说的男主角——中村有朋是一名前天皇御用的庭园设计师,在战争之前就已来到马来亚居住。身为日本人的身份使有朋时常感到痛苦、罪恶,因为出现在他生活中的人们多是在战争中被日本人伤害的人们。这让他每每面对他们的时候都感到愧疚,于是他尝试以专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日式花园与世界隔绝,逃避自己的同胞为了“荣誉”所造成的伤害。
有朋贵为前天皇御用的庭园设计师,其家族在当时的日本也有相当高的地位。虽然后来因为一些人事问题,有朋被夺去皇家庭园设计师的身份而离开日本来到了马来亚,但是在日本侵占马来亚的时候,有朋可以说是竭尽所能去保护身边所有的人,避免他们遭受日军的迫害。因为有朋的关系,日军不会侵犯马久巴茶园,他们也不会伤害为有朋工作的工人们。有朋也因此在日据时期,尽其所能去收容当地人作为他的工人,以免他们受难于战争。麦格纳斯在战争爆发期间也有叫上云林一家,到金马伦来投靠有朋,只是云林父亲不愿投靠日本人而拒绝了。
战争结束之后,有朋的内心依然感到愧疚;他不赞同日本提议的“荣誉之战”,但也无法违抗天皇。云林说在夕雾花园里,她感觉这里和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离了,仿佛一切的痛苦不曾发生过,内心一片平静。这就是有朋建造夕雾花园的原因。他尝试打造这座平静的花园,隔离自己与外面的世界,希望能在这篇花园之中得到平静。他的内心充满对日军和战争的不满,但是尽管有再多的不服气,他却不能与天皇对抗。这样的矛盾和纠结,让有朋这个角色更加的令人心疼。
在日据时期,日本人是加害者。作为马来西亚人民的我们,自小就能从爷爷奶奶口中听到日本人如何迫害当时的马来亚华人。在他们的叙述当中,日本人就好像恶魔一样残忍而无情。但是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加害者”。
而代表着“加害者”——日本人的中村有朋之外,还有一位,吉川达治。达治教授是一名学者,他在战争之后时常因为做出客观的发言而受到政府的关注。后来因为他决定为有朋写一本书而接触云林。在战争之中,他是一名空军飞行员。对于被害者的马来亚人民来说,他都是应该被痛恨的,但是他的经历却令人对他感到了同情。
达治出生在日本数一数二的财阀家庭,父亲是制作战斗机的,但因为战争他也被迫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们。在战争期间,日本社会之中大力地宣导着“荣誉”这件事情。政府把战争当作争取荣誉的唯一办法,所以当时的日本人民对于不参与战争这件事感到极大的耻辱。尽管他们知道战争会带来很多的伤害,但为了荣誉,在所不惜。这是作为被害者的我们无法理解的,就好像云林在听到“荣誉”这件事时,总是感到匪夷所思一样。
在小说第十六章中,作者叙述了达治的过去。在这场战争之中,他曾经被当成牺牲品送到一线战场当牺牲品,他的“恋人”不舍他去送死,所以开了他的飞机代替了他。他们多次争吵,因为达治明明可以逃过送死的命令,但却因为他无法原谅逃避战争的自己,也无法允许自己在父亲为战争以死赎罪之后继续苟活着而选择前往一线。最后随着他的爱人离去,战争也结束了,达治也活下来了。在这样的大时代之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作者对达治的角色塑造,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之前像恶魔一样的日本军形象底下的另一个面貌。
在战争之中,人们就是当权者的棋子,任人摆布。作者在作品中表现了几个日本人的形象,如有朋、达治、造全和达治父亲,他们都不认同这次的战争,但却因为必须效忠天皇而不得为之。我们对于战争时期的日本人的印象都是残暴而无情的,甚至在战争受害者的眼中,日本人便是一个不能被原谅的存在。这部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战争时期不一样的日本人,将一个群体个体化,告诉着我们不管哪个群体都会有例外。      

借景——作为一种面对生命的方式
前面有说到,有朋借用打造属于自己的花园去逃避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所对他造成的愧疚和痛苦。有朋也用这样的方式,希望能帮助云林从战争的阴霾之中走出来。借景是建造日式花园常用的一种手法,也是这本小说一直在强调的东西。当有朋第一次讲解“借景”这种手法的时候,云林吐槽说:“那只不过是一种欺骗”;而有朋回答:“园艺本来就是一种欺骗”。
庭园设计始于中国的寺院。僧侣布置花园来代表往生后的乐土。日本最早的庭园设计是在大约一千年前的平安时代,着重的是物哀,讲求崇高的意境,追求的是一种平静。而借景就是妥善利用身边的一切去打造花园。借景是建造日式花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同时也最考验园艺师的功力。借景需要依靠园艺师的品味和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去排列庭园里的种种元素,将身边的一切景物纳入考量之中并将人工打造的空间融入自然景观,形成一种接近自然的恬静。
在云林第一次去协助有朋修建花园的时候,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清理和搬运石头。石头是日式花园中的主角,在《作庭记》里的第一个建议便是:“遵从石头的需求”。这是建造日式花园的要素,同时也是面对生命的一种态度。有朋希望云林可以遵从自己的需求,将自己从过去的痛苦拉出来去打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有朋说:“把第一块石头摆放好,其他的石头就会遵从它的需求,其效果会影响整个花园。如果你遵从石头的愿望,石头就会欢喜。”这不就好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吗?当我们听从自己的心,踏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也会渐渐的开朗了起来。有朋希望云林能够多多去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遵从自己的愿望去做决定,而不是活在姐姐的阴影下挣扎。只有遵照我们内心的愿望,灵魂才会得到快乐。这样的道理看似简单且不可行,却是最实际的。
                                                                          
爱与恨?亦或是更多言语失效的心绪?
云林成为了有朋的徒弟,甚至成为了他的情人。两人相爱,但云林对日本人的痛恨成为了她自己最难跨越的坎儿。但是最终她还是折服了,她被有朋的温柔和包容所感化。虽然她依然无法消除内心对日本人的痛恨以及对于自己抛下姐姐离开的内疚,但是在有朋面前,她能够感觉久违的宁静。这听起来很荒谬,或许让所有经历过日据时期的人们来看,他们都不能够理解,一会觉得这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
《夕雾花园》的电影里增加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情节,而这个情节是小说里面没有的,导演借用这个情节去表达云林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一次纹身结束后,有朋建议云林泡个澡以舒缓疼痛。在这个部分有一段情欲的镜头,云林看着有朋,忽觉眼前之人同时也是她痛恨的日本人而大力地捶打有朋的胸口。有朋并没有因此推开云林,反之用力的拥抱她,安抚她。而这是想要表达云林的原谅吗?还是想表达云林对有朋的爱呢?我认为这间中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复杂到言语无法表达的程度。电影的这种表达方式很有效的表达着这种感情,虽然我觉得云林的这种感情是更加复杂且难以表达的,但是导演这样的表现手法,倒是能将其中的爱与恨用一种比较浅显的方式去告诉观众。
在小说之中,作者并没有大力的去描写云林和有朋之间的关系,但是却在他们两个人的相处之中看到了云林渐渐能够接受自己的过去。然而,云林内心对日本人的痛恨并不会因为有朋而减缓,有朋于她而言是特别的存在。从一开始云林看到有朋的脸就心生厌恶,因为一些日本文化而感觉恶心,到后来她开始在这个花园中感受到平静以及归属感,甚至到最后,主动吻对方的脸。这样的变化十分微妙。
后来云林接受了有朋想在他身上纹身的建议,他在一针一针的疼痛之中,有那么一点点的觉得自己可以舒缓对姐姐的愧疚。有朋会对云林提出纹身的建议除了是因为云林对他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存在之外,我想他也希望云林可以透过身体的疼痛去抒发自己对姐姐的亏欠吧。云林甚至在之后开始享受纹身的过程,因为在那几个小时里,那都会是云林和有朋两个人共有的时间,而她也确实在他背上的疼痛中觉得自己可以面对死去的姐姐了。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小说描述云林和有朋之间的关系的。他们并没有很直接的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意,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在师徒关系中多了一份关怀,一份怜惜和一份信任。在小说之中,云林他并没有原谅日军对他的所作所为,但他接受了有朋。对他来说有朋和其他的日本人是不一样的,至少他是这么相信着。甚至在有朋消失之后,在他内心,“他在欉林迷失了路”的这个可能性始终没有消失。

在云林这个角色身上看到的除了爱和恨,还有很多很多复杂的情绪。或许是愧疚,或许是痛恨,或是是绝望,或许是爱,或许是更多更多言语无法诠释的感受和缺失。云林和有朋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小说和电影中都是备受瞩目的看点之一,而我认为云林这个角色身上有着更多更多复杂的情绪是我们可以去挖掘和感受的。云林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战争夺走了她最爱的所有一切,在绝望之中他依然选择继续活在这个残酷的世界。

辜秋柔 字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活动回顾】初一拾五导读会:黎紫书《流俗地》

上个周末,初一拾五进行了一场线上导读会,导读书目为马华作家黎紫书近作《流俗地》。在这场导读会中,我们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流俗地》。而后,成员嘉玲也为大家讲解了小说主角银霞的盲人设定,以及书中出现的猫和迦尼萨,同时也在银霞的经历与政治走向之间作了一个隐喻的链接。紧接着,成员秋柔、丽欢、棋薇分别就俗人、俗事、俗地、俗物为大家讲解内容,以让参与者更加了解该作品。最后,我们亦分享了彼此的读后感,也推荐大家阅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作为一个补充。以下,将附上导读会成员所制作的PPT: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祈愿下次还有机会再与大家见面!

从执着到释然——钟晓阳《哀伤纪》的谱成

一 部 作 品的续写或重版,究竟是对一个故事的延续还是补充呢?作家钟晓阳在 2008 年重新执笔后对自己早前已出版的一些作品进行了续写和重版,作品中有的新附书信,也有对旧作 “ 推倒重写 ” 的。当中 2014 年出版的《哀伤纪》收录了钟晓阳 1986 年的初版《哀歌》以及她 2014 年续写的《哀伤书》。与《哀歌》相隔了 28 年的《哀伤书》似是在叙说着同一个或延续的故事,然而当中的人物、情节虽与前者的设置有相似之处,仔细琢磨一番后却发现它们并不如此。   上半部《哀歌》以第一人称倒叙手法讲述了少女“我”到美国三藩市求学时与梦想成为渔夫出海的“你”从初识到相爱再分离的故事。这是一段“留不住”的故事,小说中的“你”一直为梦想做准备,即便是后来出现的“我”也无法阻止 “你”的 脚步。“我”对“你”情深至愿随“你”在海上流浪,“你”却不愿意更不忍心自己的梦想耽误了“我”的青春。直到“你”的海上捕鱼生涯开始,“我”和“你”已渐行渐远直至不再相见,昔日的情分也只能随海风而去。   准确地来说,这是一部“我”对“你”的深情剖白,富含“我”的执着以及无能为力的哀伤。 《哀歌》是一部很美的作品,诗一般的字句为作品增添美而哀伤的氛围。我并没有像“我”一样的情感经历,当中“我”对“你” 所 倾 述的话语却一字一句无不牵动着我的内心 。“我”对“你”的爱确实过分执着得让人不明白,但“我”对“你”的执迷通过钟晓阳笔下的一字一物贯彻全篇,那份爱而不得的心情怎不叫人心疼、可惜?“我”曾经努力留住“你”, 但生命 只 能 容纳海洋的 “你”却无法容纳一个小小的“我” 。 “我”也只能一直沉浸在“留不住你”和“失去你”的痛苦里,唯有依靠漫长的时间帮助淡化、治愈伤痛。最后,多年以后的“我”在明白了玫瑰的颜色是逐渐褪淡的,如同人类的命运其实也因遵循着这样的原理事实——没有事物是永存的,“我”对于爱“你”这件事情也就逐渐释然。   在下半部《哀伤书》里虽然依旧以第一人称叙述,却不再只有“我”和“你”,作品增加了许多人物和支线,人物也都被赋予了名字——金洁儿(我)、占、郑星光、蒋明经、简小汶等。小说不再是像《哀歌》一样的“情书”,更像是为《哀歌》补充、完善的故事。 《哀伤书》讲述了金洁儿的人生起伏以及与三位男 人 的情感纠葛,我们会 自然 地将金洁儿对应为《哀歌》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