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太陽的隕落——電影《陽光普照》中的憂鬱男孩

若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這部電影的話,我想是:很輕,也很重。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是一句廢話,但看過的人大概能體會這樣的感受。輕在於導演以緩緩的節奏配上輕快的配樂把一家四口的故事穿插在一條線上;而重就在於這個家庭的每個人身上都背負著「對愛的渴望/使命」。在電影中,弟弟阿和從小活在優秀哥哥阿豪的影子底下;哥哥越厲害,弟弟越討厭。大人們似乎把讚美都留給了哥哥,而他好像只能活得更叛逆一點,以獲取媽媽多一點的關注。媽媽自始至終不吝嗇給予愛,而爸爸從隱忍到茫然,最後無所畏懼地去愛。這部片子從頭到尾主要關注爸爸與弟弟在關係上的和解,但其中較引起我共鳴的角色卻是哥哥阿豪。
他是一位典型「別人家的孩子」,天生有一副好看的臉蛋之外,還是個就算重讀也勢必要考上醫學系的勵志男孩。他在補習班很有名,是老師寄寓厚望的好學生,更是父母放心的孩子。對,這是導演一開始為阿豪設置的「正面」形象,並把在電影中被提及兩次的司馬光作為阿豪的對照。司馬光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是個積極向上的古人。阿豪像司馬光嗎?像,他們都是照耀他人的太陽,但阿豪似乎在內心卻不認同這樣的司馬光、這樣的自己。對照阿豪的司馬光是在阿豪上國文補習班以及與郭曉真等巴士的時候被提及,兩次的司馬光卻是全然不相同的。
先來說說國文補習班上的情況。當時,老師教的課是司馬光《訓儉示康》。這篇文章是司馬光為了教育他的兒子司馬康崇尚節儉而寫的一篇家訓。課堂中,老師教到「以約失之者鮮矣。再曰:士志於道也,而恥惡衣惡食,未足與議也」。這兩句話其實出自孔子;簡單來說,意思是「以禮來主動約束自己,以減少自己過失的人已經很少了。一個有志於進修道業的人,應該專心求道;若追求時尚物慾,以劣衣粗食為恥的話,那就不必與他談論道義了。」老師還沒來得及深入解釋,就注意到在神遊的阿豪。面對老師的第一個提問,他首先否認自己對老師上課的內容不以為然。接著,面對老師提的第二個問題「還是你根本不相信司馬光他講的東西?」,雖然他沒有直接回答「相信/不相信」,但他以反問的方式回應老師,間接揭露他確實不相信的事實。
再者,與郭曉真等巴士的當兒,阿豪跟她說了一個特別版本的「司馬光」的故事,出自於已故作家袁哲生的《寂寞的遊戲》。故事是這樣的:
司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玩捉迷藏,剛開始的時候司馬光當鬼。在他把所有小朋友都找到了之後,他卻突然說: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被找到。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地說:沒有啊,都在呀。哪裡有少?但司馬光就是堅持,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被找到。大家拿他沒辦法,於是就開始找他那個口中不見的小朋友。找了一陣子,終於在一個樹下看到一個大水缸。大家看到那個水缸都很興奮,指著那個水缸說:「一定在裡面……」。但就只有司馬光一個人留在原地,然後司馬光就撿起一顆……然後司馬光就拿起一顆石頭砸向水缸。水缸破了,但是根本沒有水流出來。大家都呆住了,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小孩坐在水缸的陰暗處看著缸外。你知道那個小孩是誰嗎?就是司馬光自己。
前後提及的司馬光有著鮮明的正反形象。正面的司馬光讓阿豪不怎麼相信,因為他自己也是那鮮少的以約失之者。感同身受的他對於小心翼翼地活著似乎有些疑惑:如此地活著,意義何在?反面的司馬光至少是個懂得示弱的人,他進水缸裡保護自己。那樣陰暗的容身之處,是阿豪望塵莫及的。因為在他身邊的都是一群看好他的人,他不想讓他們失望、不想麻煩他們,所以他把他憂鬱症的秘密藏在心底。我想阿豪那麼聰明,他一定有意識到自己患上了這個類似感冒的病;那世人一定想反問:如此聰明的他為什麼還會選擇跳樓自殺呢?嘿,你知道嗎?憂鬱症病患想離世的原因在於他們比其他人想得還要清楚,他們知道問題的根源就是自己;只要讓自己離開,一切的問題都能被解決。更何況,阿豪是在一個「誰都不說」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也習慣了不說。
說真的,自從阿豪對郭曉真講了司馬光的故事之後,我內心的OS是「阿豪這個人好深層,好想知道他內心在想什麼……,再等等看他幾時會說出來」。但我沒等到他親自說出口,就跟阿豪的爸媽同時接受到他跳樓的消息。當下好難受,心裡冒出「為什麼在他死之前我沒有發現他任何的自殺傾向」的愧疚感。回到現實,那些選擇跳樓的人其實也是這樣一聲不響地做出了他們的決定。我們總是粗心地以為某個人會一直在我們心中的那個位置好好的,但只有到他離開的那一刻我們才會意識到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於是,世俗的我就像所有在世的生者一樣,試圖從第二次的觀片中,找到他選擇結束自己生命前的蛛絲馬跡。阿豪跳樓之前,導演穿插了一段畫面——太陽,從一團雲朵中出現,又被另一團雲朵所遮蔽。那個晚上睡覺之前,阿豪「如常」(其實是不是如常,也無從得知。)在淋浴間洗刷。間中,他刷牙刷到一半,他擦干霧面鏡子,看著鏡子中的自己。鏡頭再轉向他的房間,他坐在床上穿上他的白色T恤,把褲子的腰帶拉出來,再把褲子折好。之後,他從房間走出來,投射在墻上的身影越來越大……從遮蔽太陽的雲朵、洗刷淨身的動作、他的潔白T恤、解開束縛的腰帶,到最後他背後越來越大的陰影面積,導演以不快的節奏把一件件線索埋伏在他生前的最後一刻。
阿豪難道從未發出過最後的緊急求助信號嗎?有的,他在離世前還曾發最後的一封信息給他的救命稻草——郭曉真。他再次主動地找她,向她解釋為什麼他在逛動物園的那天,他說太陽是世界最公平的東西: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夜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很顯然地,這是阿豪最後的求救信號,可惜的是曉真似乎接收不到。唯一得慶幸的是至少她成了他最後的出口。然而,回頭想想,就算曉真有接收到阿豪的求救信號,但她未必能阻止這場悲劇的發生。作為憂鬱症患者的陪跑者,或許能做的就只有陪伴,還有在他/她想離開這個世界前,打通電話。盡說一些鼓勵的話是沒用的,因為那些話在他們深陷憂鬱症前,其實已經在他們的腦海裡不知道迴旋了多少遍;如果那些話真的有效,他們也不會掉進那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洞裡。不知道該說什麼就別說,他們需要的只是陪伴。阿豪作為「理性」的憂鬱症患者,也會想要家人的陪伴,但他不想讓他的病情麻煩到家人,總是以一句簡單的「就是來看你啊」來隱藏自己的困境。
電影海報上寫著一句語錄「我們都曾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阿豪的離開讓身邊的人都受了傷,也上了一堂課,他從中學習到「珍惜每一個生命的存在」。於是,就有了電影后面的故事走向——爸爸的改變與弟弟的懂事。陽光普照,電影卻一點都不「陽光」,它以沉重壓抑的方式教會我們「陽光」的道理——打開心房,才能成為彼此的守護神、彼此的太陽。

/林嘉玲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活动回顾】初一拾五导读会:黎紫书《流俗地》

上个周末,初一拾五进行了一场线上导读会,导读书目为马华作家黎紫书近作《流俗地》。在这场导读会中,我们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流俗地》。而后,成员嘉玲也为大家讲解了小说主角银霞的盲人设定,以及书中出现的猫和迦尼萨,同时也在银霞的经历与政治走向之间作了一个隐喻的链接。紧接着,成员秋柔、丽欢、棋薇分别就俗人、俗事、俗地、俗物为大家讲解内容,以让参与者更加了解该作品。最后,我们亦分享了彼此的读后感,也推荐大家阅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作为一个补充。以下,将附上导读会成员所制作的PPT: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祈愿下次还有机会再与大家见面!

那些我没有告诉你的——伍绮诗《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亚裔美国作家伍绮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少女  Lydia 的死亡开篇,紧接着通过他们一家五口的视角和经历为读者揭示这和谐又诡异的家庭境况,一层一层地剖开 Lydia 真正的死亡缘由。作者一开始就好不隐瞒地直指 Lydia 心理压抑情况——爸爸 James 和妈妈 Marilyn 对她的厚望——为读者对 Lydia 的死亡动机打了一支预期针。小说的倒叙手法和多人视角并没有复杂化小说内容,读者随着作者笔下的安排穿梭、前进,对 Lydia 那无可避免的结局也无不深感惋惜和唏嘘。故事格调稍微沉重,作者在这一个小家庭里纳入了几个重要课题——种族歧视、无法自主的女性和家庭压力等等。小说精彩之处莫过于一开始就对读者开门见山,但读者却不会因已知的结局而兴致缺缺,反而因着情节的安排不断地追随作者找寻那个 James 和 Lydia 所质问的—— how this had all gone so wrong?   这是怎么样的家庭呢?爸爸 James 从小随着父母非法移民到美国生存,一直对“融入”这件事耿耿于怀,直到与纯美国人 Marilyn 的结合,他才第一次感受到归属感。长大成家立业的他认为儿子 Nath 一定能够比他更容易地融入这一大环境,但当他发现儿子 Nath 依然像别人口中“懦弱的中国人”模样,就为此而害怕、失望和嫌弃,与儿子的沟通逐渐潜移默化地变得争锋相对。在外遭遇种族歧视对 Nath 来说已是一层伤害,而爸爸的冷待与妈妈的忽视也让他在这家庭里被边缘化。爸爸 James 后来将“融入”的希望寄予乖巧的 Lydia ,常常鼓励她多与同学朋友玩耍,对于让孩子结交朋友这件事显得急不可耐,也常常幻想自家女儿如何人见人爱、左右 逢源 。   Her father was so concerned with what everyone was doing:  I’m so glad you’re going to the dance, honey—everyone goes to the dance. Your hair looks so pretty that way,  Lyddie —everyone has long hair these days, right?  Anytime she smile...

人心、罪恶与寂寞——夏目漱石《心》“先生“的自白与死亡

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大文豪,也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家。夏目漱石的创作生涯是在他三十八岁(1905年)才开始的,以第一本小说《我是猫》震动当时日本文坛。然而,夏目一生的创作却非常短,最后作品《明暗》(1916)甚至来不及在自己病逝之前完成。短短的十一年里,他共写有多部影响非凡的小说创作,如《心》、《虞美人草》、《少爷》等等。            今日要谈的这本书,正是夏目于191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心》。小说结构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 先生和我>、<中 双亲和我>、<下 先生和遗书>。与一般小说一样,《心》的故事从不起眼的细节开启,由叙事者“我”对“先生”产生的莫名好奇而引领读者去探究“先生”这一号人物。《心》的重点显然在“先生”身上,即是小说最重的部分<先生和遗书>之中的自白,将小说的叙述推向高潮。然而,小说的上、中部分却不仅仅只是为引入“先生”最后的自白,反而为整部小说的叙述作了前呼后应的铺陈,尤其是<双亲和我>中“我”的父亲病重至死,提及的明治天皇驾崩与乃木大将的殉死,可谓是“先生”最终结局走向的关键。 天生的恶人在这世界上是绝对没有的。大多数的好人,在发生什么问题时,会突然变成恶人。         小说以“心”命名,谈的是人心最黑暗、最深处的一面——人性中的妒忌心与利己心。夏目漱石笔下的“先生”更是由此对全人类产生怀疑,乃至后来的厌恶。这种心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与“先生”的过去息息相关——叔父一家为利己而对“先生”作出的伤害,致使“先生”对人的极度提防、怀疑,进而感到无边的寂寞。“先生”的这种心态,也注定要对身边的人产生伤害。从“先生”的自白遗书,最先受到“伤害”的正是K。K与“先生”年轻时刚好正对所住处的小姐产生倾慕之心,只是对于一开始就为“道”而精进努力的K来说,就算超脱肉欲的恋爱,都将被视为精进道路上的妨碍。忌妒K的“先生”正是抓住这点,一边不断提醒K对“道”的追求,并向K进行对他“决心”怀疑的“攻击”;一边先“下手为强”向小姐提亲。后来K在一个寂寞的晚上自我了断,从此“先生”背上罪恶,在心底永远谴责恶劣如叔父一般的自己,幸福与否都将伴随K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