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以麻止痛——電影《花椒之味》中花椒的寓意

電影《花椒之味》改編自香港作家張小嫻的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講述了主角夏如樹在父親去世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另有兩位分別來自臺灣和重慶的同父異母的妹妹——歐陽如枝和夏如果。三姐妹分別面臨著各自的家庭相處問題——因小時候父母離異、家庭破裂而對父親存有怨氣的如樹;與母親沒法好好溝通導致每次的相處都處於緊繃狀態的如枝;以及待在外婆身邊,卻一直被自家外婆往外推的如果。导演以三姐妹的家庭經歷帶出了主題好好說話在这部讲述self-discovery self-recovery的电影中以三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点出了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這部電影有一些老套、平淡,卻是令人溫暖的,它旨在表達家庭。興許是小說改編的緣故,電影整體上的節奏雖然慢,卻由於欠缺連貫而導致劇情進展快了些。導演也並沒有對細節鋪陳太多,因此有些情節讓人看的有些不合乎情理,比如從前素未謀面的三姐妹才相認不久感情卻這般深厚,讓人不禁思考:難道就只血濃於水的緣故嗎?然而,正就是這些「點到為止」,才讓人在一些情節上感到溫暖及意猶未盡印象最深刻的是爸爸給如樹的最後一段錄音,也正是如樹在經過各種周折以後終於發現爸爸對她的爱的證據,短短一句 如樹,對不起,爸爸沒有時間陪妳。那樣小心翼翼的愛,讓人鼻頭一酸。  
     夏如樹自小因為媽媽的話便認為爸爸是不愛她的,即使媽媽生病後選擇回來的爸爸,在如樹眼中只不過是為了責任而留下來罷了,並不是因為愛她而留下的。她無法接受與這樣的爸爸相處,常以黑臉面對他,而爸爸也不知道如何與這樣的她溝通。媽媽去世以後,長大的她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家、離開了爸爸。即便往後幾年,雖也會和爸爸見面,但多是不歡而散,直到爸爸去世才知道已病重多年。醫生浩山見如樹不解爸爸對她的隱瞞不說,直道她有些事情都可以通過觀察發現的。病是如此,老是如此,愛亦是如此。她也從兩位妹妹的身上看到了那位愛女兒的爸爸、那個陌生的爸爸。她們不恨多情的他,不恨離開了家的他;她們為他的離去哭得肝腸欲斷,也會因為在他生前的筆記本上找到關於她們的點滴而雀躍。爸爸對兩位妹妹來說是最暖心的存在,是在媽媽那得不到愛和支持時的寄托。唯有爸爸理解她們、疼她們。而如樹卻從未打開心房接受過這樣的爸爸,她錯過了許多,但她不自知。後來如樹接手了爸爸的「一家火鍋」,在吵吵鬧鬧又溫暖的經營過程中她從爸爸身邊的人——歐陽如枝、夏如果、蘿蔔、番薯、麻醉醫生浩山、前未婚夫天恩、如枝媽媽等人那拼湊出了她從未認識的爸爸以及他生前的故事。他的情史,他常喝的紅酒原來是他初戀最愛喝的,後來也成了招牌火鍋湯底料的秘方;他善良、熱心,他幫助過很多很多的人;他愛他的兩個女兒,他會一直關註她們的動向,會在筆記本記錄她們的事情;他......愛她。 他不是為了負責任而留下,是他愛妳才承擔這個責任。天恩的話讓如樹頓悟:為什麽就是看不到因為愛而留下的爸爸呢?  
   我一直在想花椒之味指的是什麽?開始我以為花椒也許指的是父親,然而電影雖然主要圍繞著如樹如何重獲父親的愛,但是中間穿插的如枝和如果支線卻不僅僅指向父愛。歐陽如枝撞球事業不順,努力了那麽多年卻交不出成績單。媽媽不理解如枝,和如枝也溝通不好,雙方相處时常針鋒相對,甚至在無意間傷害了彼此。夏如果的外婆是愛如果的,但卻認為自己沒有辦法給如果最好的愛,年紀越大也更認為自己將來會是如果的負擔。所以她一直惡言將如果往外推,讓她去更好的去處而不是留在她老太婆的身邊。兩個妹妹這時被傷透了心,恰巧如樹在經營一家火鍋時遇到了困難——招牌麻辣鍋湯底用完了,於是如枝和如果便各自離家來到火鍋店協助姐姐如樹。在這個過程中,她們暫且放下了不愉快,暫時逃避了那傷心的現實。「一家火」拯救了她們,她們也拯救了「一家火鍋」。  
   人的感知是很神奇的東西,一件食材、一道菜肴能帶出的感受往往也因人而異。花椒,本就有不同的味道:青椒是麻的,大红花椒是辣的,對嗜辣的人來說它们更是快樂的存在。電影的設置很是巧妙,三姐妹各自有家,而她們仨也自成一家。三人皆与家人之间经历了不愉快,雖然各自情況不一樣,但依然能互相理解、互相体谅,成为彼此温暖的棉袄。家對她們來說有傷、有痛,但同時也是治愈傷痛的良藥。正如醫生說的:辣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我們有時候會用另外的刺激,轉移註意力麻醉自己。吃辣,就是一種痛掩蓋另一種痛。電影中夏如果牙齦上火而牙疼時,也是如樹與如枝給她吃下能讓她口麻的花椒止痛的。花椒雖麻,却能止痛;家,不也是嗎?於夏如樹來說,曾經的對從沒感受過愛的她來說是傷痛,而兩位妹妹的出現以及後來發生的事情讓她重新認識了花椒的味道,也在摸索之中偶然讓她重獲了這份父親的愛。所以我想,花椒指的就是家也不為過了。 

文 吕丽欢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活动回顾】初一拾五导读会:黎紫书《流俗地》

上个周末,初一拾五进行了一场线上导读会,导读书目为马华作家黎紫书近作《流俗地》。在这场导读会中,我们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流俗地》。而后,成员嘉玲也为大家讲解了小说主角银霞的盲人设定,以及书中出现的猫和迦尼萨,同时也在银霞的经历与政治走向之间作了一个隐喻的链接。紧接着,成员秋柔、丽欢、棋薇分别就俗人、俗事、俗地、俗物为大家讲解内容,以让参与者更加了解该作品。最后,我们亦分享了彼此的读后感,也推荐大家阅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作为一个补充。以下,将附上导读会成员所制作的PPT: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祈愿下次还有机会再与大家见面!

从执着到释然——钟晓阳《哀伤纪》的谱成

一 部 作 品的续写或重版,究竟是对一个故事的延续还是补充呢?作家钟晓阳在 2008 年重新执笔后对自己早前已出版的一些作品进行了续写和重版,作品中有的新附书信,也有对旧作 “ 推倒重写 ” 的。当中 2014 年出版的《哀伤纪》收录了钟晓阳 1986 年的初版《哀歌》以及她 2014 年续写的《哀伤书》。与《哀歌》相隔了 28 年的《哀伤书》似是在叙说着同一个或延续的故事,然而当中的人物、情节虽与前者的设置有相似之处,仔细琢磨一番后却发现它们并不如此。   上半部《哀歌》以第一人称倒叙手法讲述了少女“我”到美国三藩市求学时与梦想成为渔夫出海的“你”从初识到相爱再分离的故事。这是一段“留不住”的故事,小说中的“你”一直为梦想做准备,即便是后来出现的“我”也无法阻止 “你”的 脚步。“我”对“你”情深至愿随“你”在海上流浪,“你”却不愿意更不忍心自己的梦想耽误了“我”的青春。直到“你”的海上捕鱼生涯开始,“我”和“你”已渐行渐远直至不再相见,昔日的情分也只能随海风而去。   准确地来说,这是一部“我”对“你”的深情剖白,富含“我”的执着以及无能为力的哀伤。 《哀歌》是一部很美的作品,诗一般的字句为作品增添美而哀伤的氛围。我并没有像“我”一样的情感经历,当中“我”对“你” 所 倾 述的话语却一字一句无不牵动着我的内心 。“我”对“你”的爱确实过分执着得让人不明白,但“我”对“你”的执迷通过钟晓阳笔下的一字一物贯彻全篇,那份爱而不得的心情怎不叫人心疼、可惜?“我”曾经努力留住“你”, 但生命 只 能 容纳海洋的 “你”却无法容纳一个小小的“我” 。 “我”也只能一直沉浸在“留不住你”和“失去你”的痛苦里,唯有依靠漫长的时间帮助淡化、治愈伤痛。最后,多年以后的“我”在明白了玫瑰的颜色是逐渐褪淡的,如同人类的命运其实也因遵循着这样的原理事实——没有事物是永存的,“我”对于爱“你”这件事情也就逐渐释然。   在下半部《哀伤书》里虽然依旧以第一人称叙述,却不再只有“我”和“你”,作品增加了许多人物和支线,人物也都被赋予了名字——金洁儿(我)、占、郑星光、蒋明经、简小汶等。小说不再是像《哀歌》一样的“情书”,更像是为《哀歌》补充、完善的故事。 《哀伤书》讲述了金洁儿的人生起伏以及与三位男 人 的情感纠葛,我们会 自然 地将金洁儿对应为《哀歌》中的“我”

《夕雾花园》读后感

《夕雾花园》这部作品因为其电影入围了各大奖项而备受瞩目,而其实这部作品除了叙述了一段美丽的史诗爱情故事,同时也揭露很多不同的题材。在这部小说之中有大量对马共的书写,但是由于我对马共的认识不多,在接下来的文章就不会有太多讨论,但是真的很推荐小伙伴们看看这部小说哦! 这个故事以一个曾经在战争之中被日军抓去当战俘的云林为主角,为了打造在拘留营死去的姐姐最喜欢的日式花园,而跑到金马伦寻找久居于此的前日本皇家庭园师中村有朋,后来两人坠入爱河的故事。这部小说精彩的地方在于它有别以往对日军的刻板印象,描写了两个看似对立的人们如何相爱,同时也展示了在战争时期不同立场的人们的面貌。 不一样的“加害者” 小说的男主角——中村有朋是一名前天皇御用的庭园设计师,在战争之前就已来到马来亚居住。身为日本人的身份使有朋时常感到痛苦、罪恶,因为出现在他生活中的人们多是在战争中被日本人伤害的人们。这让他每每面对他们的时候都感到愧疚,于是他尝试以 专心 打造属于自己的日式花园与世界隔绝,逃避自己的同胞为了“荣誉”所造成的伤害。 有朋贵为前天皇御用的庭园设计师,其家族在当时的日本也有相当高的地位。虽然后来因为一些人事问题,有朋被夺去皇家庭园设计师的身份而离开日本来到了马来亚,但是在日本侵占马来亚的时候,有朋可以说是竭尽所能去保护身边所有的人,避免他们遭受日军的迫害。因为有朋的关系,日军不会侵犯马久巴茶园,他们也不会伤害为有朋工作的工人们。有朋也因此在日据时期,尽其所能去收容当地人作为他的工人,以免他们受难于战争。麦格纳斯在战争爆发期间也有叫上云林一家,到金马伦来投靠有朋,只是云林父亲不愿投靠日本人而拒绝了。 战争结束之后,有朋的内心依然感到愧疚;他不赞同日本提议的“荣誉之战”,但也无法违抗天皇。云林说在夕雾花园里,她感觉这里和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离了,仿佛一切的痛苦不曾发生过,内心一片平静。这就是有朋建造夕雾花园的原因。他尝试打造这座平静的花园,隔离自己与外面的世界,希望能在这篇花园之中得到平静。他的内心充满对日军和战争的不满,但是尽管有再多的不服气,他却不能与天皇对抗。这样的矛盾和纠结,让有朋这个角色更加的令人心疼。 在日据时期,日本人是加害者。作为马来西亚人民的我们,自小就能从爷爷奶奶口中听到日本人如何迫害当时的马来亚华人。在他们的叙述当中,日本人就好像恶魔一样残忍而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