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以麻止痛——電影《花椒之味》中花椒的寓意

電影《花椒之味》改編自香港作家張小嫻的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講述了主角夏如樹在父親去世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另有兩位分別來自臺灣和重慶的同父異母的妹妹——歐陽如枝和夏如果。三姐妹分別面臨著各自的家庭相處問題——因小時候父母離異、家庭破裂而對父親存有怨氣的如樹;與母親沒法好好溝通導致每次的相處都處於緊繃狀態的如枝;以及待在外婆身邊,卻一直被自家外婆往外推的如果。导演以三姐妹的家庭經歷帶出了主題好好說話在这部讲述self-discovery self-recovery的电影中以三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点出了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這部電影有一些老套、平淡,卻是令人溫暖的,它旨在表達家庭。興許是小說改編的緣故,電影整體上的節奏雖然慢,卻由於欠缺連貫而導致劇情進展快了些。導演也並沒有對細節鋪陳太多,因此有些情節讓人看的有些不合乎情理,比如從前素未謀面的三姐妹才相認不久感情卻這般深厚,讓人不禁思考:難道就只血濃於水的緣故嗎?然而,正就是這些「點到為止」,才讓人在一些情節上感到溫暖及意猶未盡印象最深刻的是爸爸給如樹的最後一段錄音,也正是如樹在經過各種周折以後終於發現爸爸對她的爱的證據,短短一句 如樹,對不起,爸爸沒有時間陪妳。那樣小心翼翼的愛,讓人鼻頭一酸。  
     夏如樹自小因為媽媽的話便認為爸爸是不愛她的,即使媽媽生病後選擇回來的爸爸,在如樹眼中只不過是為了責任而留下來罷了,並不是因為愛她而留下的。她無法接受與這樣的爸爸相處,常以黑臉面對他,而爸爸也不知道如何與這樣的她溝通。媽媽去世以後,長大的她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家、離開了爸爸。即便往後幾年,雖也會和爸爸見面,但多是不歡而散,直到爸爸去世才知道已病重多年。醫生浩山見如樹不解爸爸對她的隱瞞不說,直道她有些事情都可以通過觀察發現的。病是如此,老是如此,愛亦是如此。她也從兩位妹妹的身上看到了那位愛女兒的爸爸、那個陌生的爸爸。她們不恨多情的他,不恨離開了家的他;她們為他的離去哭得肝腸欲斷,也會因為在他生前的筆記本上找到關於她們的點滴而雀躍。爸爸對兩位妹妹來說是最暖心的存在,是在媽媽那得不到愛和支持時的寄托。唯有爸爸理解她們、疼她們。而如樹卻從未打開心房接受過這樣的爸爸,她錯過了許多,但她不自知。後來如樹接手了爸爸的「一家火鍋」,在吵吵鬧鬧又溫暖的經營過程中她從爸爸身邊的人——歐陽如枝、夏如果、蘿蔔、番薯、麻醉醫生浩山、前未婚夫天恩、如枝媽媽等人那拼湊出了她從未認識的爸爸以及他生前的故事。他的情史,他常喝的紅酒原來是他初戀最愛喝的,後來也成了招牌火鍋湯底料的秘方;他善良、熱心,他幫助過很多很多的人;他愛他的兩個女兒,他會一直關註她們的動向,會在筆記本記錄她們的事情;他......愛她。 他不是為了負責任而留下,是他愛妳才承擔這個責任。天恩的話讓如樹頓悟:為什麽就是看不到因為愛而留下的爸爸呢?  
   我一直在想花椒之味指的是什麽?開始我以為花椒也許指的是父親,然而電影雖然主要圍繞著如樹如何重獲父親的愛,但是中間穿插的如枝和如果支線卻不僅僅指向父愛。歐陽如枝撞球事業不順,努力了那麽多年卻交不出成績單。媽媽不理解如枝,和如枝也溝通不好,雙方相處时常針鋒相對,甚至在無意間傷害了彼此。夏如果的外婆是愛如果的,但卻認為自己沒有辦法給如果最好的愛,年紀越大也更認為自己將來會是如果的負擔。所以她一直惡言將如果往外推,讓她去更好的去處而不是留在她老太婆的身邊。兩個妹妹這時被傷透了心,恰巧如樹在經營一家火鍋時遇到了困難——招牌麻辣鍋湯底用完了,於是如枝和如果便各自離家來到火鍋店協助姐姐如樹。在這個過程中,她們暫且放下了不愉快,暫時逃避了那傷心的現實。「一家火」拯救了她們,她們也拯救了「一家火鍋」。  
   人的感知是很神奇的東西,一件食材、一道菜肴能帶出的感受往往也因人而異。花椒,本就有不同的味道:青椒是麻的,大红花椒是辣的,對嗜辣的人來說它们更是快樂的存在。電影的設置很是巧妙,三姐妹各自有家,而她們仨也自成一家。三人皆与家人之间经历了不愉快,雖然各自情況不一樣,但依然能互相理解、互相体谅,成为彼此温暖的棉袄。家對她們來說有傷、有痛,但同時也是治愈傷痛的良藥。正如醫生說的:辣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我們有時候會用另外的刺激,轉移註意力麻醉自己。吃辣,就是一種痛掩蓋另一種痛。電影中夏如果牙齦上火而牙疼時,也是如樹與如枝給她吃下能讓她口麻的花椒止痛的。花椒雖麻,却能止痛;家,不也是嗎?於夏如樹來說,曾經的對從沒感受過愛的她來說是傷痛,而兩位妹妹的出現以及後來發生的事情讓她重新認識了花椒的味道,也在摸索之中偶然讓她重獲了這份父親的愛。所以我想,花椒指的就是家也不為過了。 

文 吕丽欢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活动回顾】初一拾五导读会:黎紫书《流俗地》

上个周末,初一拾五进行了一场线上导读会,导读书目为马华作家黎紫书近作《流俗地》。在这场导读会中,我们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流俗地》。而后,成员嘉玲也为大家讲解了小说主角银霞的盲人设定,以及书中出现的猫和迦尼萨,同时也在银霞的经历与政治走向之间作了一个隐喻的链接。紧接着,成员秋柔、丽欢、棋薇分别就俗人、俗事、俗地、俗物为大家讲解内容,以让参与者更加了解该作品。最后,我们亦分享了彼此的读后感,也推荐大家阅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作为一个补充。以下,将附上导读会成员所制作的PPT: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祈愿下次还有机会再与大家见面!

那些我没有告诉你的——伍绮诗《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亚裔美国作家伍绮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少女  Lydia 的死亡开篇,紧接着通过他们一家五口的视角和经历为读者揭示这和谐又诡异的家庭境况,一层一层地剖开 Lydia 真正的死亡缘由。作者一开始就好不隐瞒地直指 Lydia 心理压抑情况——爸爸 James 和妈妈 Marilyn 对她的厚望——为读者对 Lydia 的死亡动机打了一支预期针。小说的倒叙手法和多人视角并没有复杂化小说内容,读者随着作者笔下的安排穿梭、前进,对 Lydia 那无可避免的结局也无不深感惋惜和唏嘘。故事格调稍微沉重,作者在这一个小家庭里纳入了几个重要课题——种族歧视、无法自主的女性和家庭压力等等。小说精彩之处莫过于一开始就对读者开门见山,但读者却不会因已知的结局而兴致缺缺,反而因着情节的安排不断地追随作者找寻那个 James 和 Lydia 所质问的—— how this had all gone so wrong?   这是怎么样的家庭呢?爸爸 James 从小随着父母非法移民到美国生存,一直对“融入”这件事耿耿于怀,直到与纯美国人 Marilyn 的结合,他才第一次感受到归属感。长大成家立业的他认为儿子 Nath 一定能够比他更容易地融入这一大环境,但当他发现儿子 Nath 依然像别人口中“懦弱的中国人”模样,就为此而害怕、失望和嫌弃,与儿子的沟通逐渐潜移默化地变得争锋相对。在外遭遇种族歧视对 Nath 来说已是一层伤害,而爸爸的冷待与妈妈的忽视也让他在这家庭里被边缘化。爸爸 James 后来将“融入”的希望寄予乖巧的 Lydia ,常常鼓励她多与同学朋友玩耍,对于让孩子结交朋友这件事显得急不可耐,也常常幻想自家女儿如何人见人爱、左右 逢源 。   Her father was so concerned with what everyone was doing:  I’m so glad you’re going to the dance, honey—everyone goes to the dance. Your hair looks so pretty that way,  Lyddie —everyone has long hair these days, right?  Anytime she smile...

人心、罪恶与寂寞——夏目漱石《心》“先生“的自白与死亡

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大文豪,也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家。夏目漱石的创作生涯是在他三十八岁(1905年)才开始的,以第一本小说《我是猫》震动当时日本文坛。然而,夏目一生的创作却非常短,最后作品《明暗》(1916)甚至来不及在自己病逝之前完成。短短的十一年里,他共写有多部影响非凡的小说创作,如《心》、《虞美人草》、《少爷》等等。            今日要谈的这本书,正是夏目于191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心》。小说结构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 先生和我>、<中 双亲和我>、<下 先生和遗书>。与一般小说一样,《心》的故事从不起眼的细节开启,由叙事者“我”对“先生”产生的莫名好奇而引领读者去探究“先生”这一号人物。《心》的重点显然在“先生”身上,即是小说最重的部分<先生和遗书>之中的自白,将小说的叙述推向高潮。然而,小说的上、中部分却不仅仅只是为引入“先生”最后的自白,反而为整部小说的叙述作了前呼后应的铺陈,尤其是<双亲和我>中“我”的父亲病重至死,提及的明治天皇驾崩与乃木大将的殉死,可谓是“先生”最终结局走向的关键。 天生的恶人在这世界上是绝对没有的。大多数的好人,在发生什么问题时,会突然变成恶人。         小说以“心”命名,谈的是人心最黑暗、最深处的一面——人性中的妒忌心与利己心。夏目漱石笔下的“先生”更是由此对全人类产生怀疑,乃至后来的厌恶。这种心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与“先生”的过去息息相关——叔父一家为利己而对“先生”作出的伤害,致使“先生”对人的极度提防、怀疑,进而感到无边的寂寞。“先生”的这种心态,也注定要对身边的人产生伤害。从“先生”的自白遗书,最先受到“伤害”的正是K。K与“先生”年轻时刚好正对所住处的小姐产生倾慕之心,只是对于一开始就为“道”而精进努力的K来说,就算超脱肉欲的恋爱,都将被视为精进道路上的妨碍。忌妒K的“先生”正是抓住这点,一边不断提醒K对“道”的追求,并向K进行对他“决心”怀疑的“攻击”;一边先“下手为强”向小姐提亲。后来K在一个寂寞的晚上自我了断,从此“先生”背上罪恶,在心底永远谴责恶劣如叔父一般的自己,幸福与否都将伴随K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