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用一生的等待告訴你卑微與強悍——馬奎斯《沒有人寫信給上校》中的尊嚴氣息

全篇讀盡,有個疑惑:到底是信在路上,還是根本沒有人寫信給上校?我本來想說沒有人知道答案,但後來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作者已經用題目告訴你答案了」。那我為什麼會產生「信在路上」的感覺呢?無非是因為上校無窮無盡的「等待」所致。上校每個星期五都會穿著整齊走到河邊,等待郵差上岸,再尾隨著他到郵局,看他把一整包信件派發出去。上校等的是一封叫他領取退休金的通知信,是個能幫助他擺脫貧窮困苦生活的「好消息」。等了十五年,沒有消息或許還算是個「好消息」。他沒有理由放棄等待,因為這是他用汗水打拼換來的功勞,是在面對潦倒的往後餘生中僅能展現的唯一尊嚴。

上校大概會感到慶幸他有一位不離不棄的妻子以及一隻帶給全村希望的鬥雞。雖然上校夫婦倆的兒子阿古斯丁「在鬥雞場上因為散發傳單而被亂槍打死」,可以說是被鬥雞害死,但鬥雞卻成了兒子唯一留下的遺物,讓他不捨得殺了它。村子裡的人都看好這隻鬥雞,都說是「全省最棒的一隻公雞」,相信它能在來臨的一月鬥雞比賽中獲勝。因此,上校一直堅持養著鬥雞。就算他們的生活窮到只剩下五毛錢,但還是會先為那隻快沒糧食的鬥雞而愁。妻子曾喚他上街變賣鬥雞,他依然只是抱著鬥雞在村子裡穿梭。有一次,鬥雞在預賽中表現良好,他抱著它回家。他覺得路上的人都把注意力轉到他身上,讓他終於體會到「走路都有風」的快感了。

生活的拮据慢慢地消磨著上校妻子的耐性,原本尊重上校的妻子最後不得不以「尊嚴是不能當飯吃的」來揭穿上校死要面子的陋習。生病的妻子不斷地提出各種想法,以賺取生計,比如:縫補、變賣鐘畫、鬥雞,甚至抵押結婚戒指。可是,上校卻總在別人面前裝模作樣,假裝過著尊貴的生活。他其實心裡時刻記著那封遲遲未到的信,卻嘴硬說沒在等信;他帶著鐘和雞到鎮上要賣給富人堂薩瓦斯,卻不敢直截了當地開口;他無奈妻子上街找生計的行徑讓全鎮的人都知道他們快餓死了……他愛面子,愛到甘願「吃屎」!

我們很容易會批判上校太過重視尊嚴或愛面子的行為,認為他不該只是等待;而是應該在等信的當兒,做點別的事來拯救夫妻倆的生活。或許,更會認為不去試圖彌補生活上的缺陷就是自作自受。但是,回頭想想,貧困是他們的錯嗎?他們本該著退休金過下半輩子的,但因為行政上的不透明與不積極,讓他們的養老金遙遙無期。我們或許會覺得他們過得很慘,但是至少上校不會覺得自己慘,因為他一直都相信還有希望。他相信上天的安排,認為他們「要是會餓死,早就餓死了」。他一直相信信就在來的路上,再等多幾年也無所謂,反正都等了十五年。他相信那隻讓他享受過走路有風的鬥雞,他不惜拿自己嘴裡的糧去餵它。就算生活快過不下去了,他盡量避免自己向別人求救,勢必要有尊嚴地活著。試想想,如果上校承認了他們的貧窮,別人會用什麼眼光來對待他們?沒錯,不是同情,就是憐憫。上校之所以始終不喊「救命」,就是因為想要擁有對等的交流。當別人看不起上校的時候,連上校也要看不起自己的話,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所以,他寧願相信別人認為不存在的希望,因為希望是讓他活下去的最後一根稻草。上校用他一生的等待告訴你,他卑微到甚至能吃屎,卻又強悍到能!吃!屎!

《沒人寫信給上校》是一本讀起來很順暢的小說。讀第一次的時候,大概都會有「哦,就這樣咯」的錯覺。(沒錯,那是錯覺!)細讀第二次,大概就會明白為什麼馬奎斯自己那麼推這本了。他用極淺白輕鬆的語調來陳述上校在生活中與尊嚴的鬥爭,並以絕望來陳述希望。

文/林嘉玲

後記:今年年初,獨自一人到台灣走走逛逛。即將在五月三十一日熄燈謝幕的誠品敦南店成了文青與假文青必之地。在書店裡亂晃,注意到一行字:「馬奎斯:我寫《百年孤寂》的原因,是為了讓大家看見《沒有人寫信給上校》」。第一次聽聞《百年孤寂》是在2016年參加的第二屆後浪營裡,牛油小生介紹的必讀文學作品。兩年後,在有店上買了限量復刻精裝版本,但斷斷續續地讀,還是沒讀完。(聳肩,原歸正傳!)我當下就衝著馬奎斯的這句話,買了《沒有人寫信給上校》帶回馬來西亞。想說,如果你還沒讀《百年孤寂》,或許可以先讀《沒有人寫信給上校》。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活动回顾】初一拾五导读会:黎紫书《流俗地》

上个周末,初一拾五进行了一场线上导读会,导读书目为马华作家黎紫书近作《流俗地》。在这场导读会中,我们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流俗地》。而后,成员嘉玲也为大家讲解了小说主角银霞的盲人设定,以及书中出现的猫和迦尼萨,同时也在银霞的经历与政治走向之间作了一个隐喻的链接。紧接着,成员秋柔、丽欢、棋薇分别就俗人、俗事、俗地、俗物为大家讲解内容,以让参与者更加了解该作品。最后,我们亦分享了彼此的读后感,也推荐大家阅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作为一个补充。以下,将附上导读会成员所制作的PPT: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祈愿下次还有机会再与大家见面!

那些我没有告诉你的——伍绮诗《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亚裔美国作家伍绮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少女  Lydia 的死亡开篇,紧接着通过他们一家五口的视角和经历为读者揭示这和谐又诡异的家庭境况,一层一层地剖开 Lydia 真正的死亡缘由。作者一开始就好不隐瞒地直指 Lydia 心理压抑情况——爸爸 James 和妈妈 Marilyn 对她的厚望——为读者对 Lydia 的死亡动机打了一支预期针。小说的倒叙手法和多人视角并没有复杂化小说内容,读者随着作者笔下的安排穿梭、前进,对 Lydia 那无可避免的结局也无不深感惋惜和唏嘘。故事格调稍微沉重,作者在这一个小家庭里纳入了几个重要课题——种族歧视、无法自主的女性和家庭压力等等。小说精彩之处莫过于一开始就对读者开门见山,但读者却不会因已知的结局而兴致缺缺,反而因着情节的安排不断地追随作者找寻那个 James 和 Lydia 所质问的—— how this had all gone so wrong?   这是怎么样的家庭呢?爸爸 James 从小随着父母非法移民到美国生存,一直对“融入”这件事耿耿于怀,直到与纯美国人 Marilyn 的结合,他才第一次感受到归属感。长大成家立业的他认为儿子 Nath 一定能够比他更容易地融入这一大环境,但当他发现儿子 Nath 依然像别人口中“懦弱的中国人”模样,就为此而害怕、失望和嫌弃,与儿子的沟通逐渐潜移默化地变得争锋相对。在外遭遇种族歧视对 Nath 来说已是一层伤害,而爸爸的冷待与妈妈的忽视也让他在这家庭里被边缘化。爸爸 James 后来将“融入”的希望寄予乖巧的 Lydia ,常常鼓励她多与同学朋友玩耍,对于让孩子结交朋友这件事显得急不可耐,也常常幻想自家女儿如何人见人爱、左右 逢源 。   Her father was so concerned with what everyone was doing:  I’m so glad you’re going to the dance, honey—everyone goes to the dance. Your hair looks so pretty that way,  Lyddie —everyone has long hair these days, right?  Anytime she smile...

人心、罪恶与寂寞——夏目漱石《心》“先生“的自白与死亡

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大文豪,也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家。夏目漱石的创作生涯是在他三十八岁(1905年)才开始的,以第一本小说《我是猫》震动当时日本文坛。然而,夏目一生的创作却非常短,最后作品《明暗》(1916)甚至来不及在自己病逝之前完成。短短的十一年里,他共写有多部影响非凡的小说创作,如《心》、《虞美人草》、《少爷》等等。            今日要谈的这本书,正是夏目于191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心》。小说结构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 先生和我>、<中 双亲和我>、<下 先生和遗书>。与一般小说一样,《心》的故事从不起眼的细节开启,由叙事者“我”对“先生”产生的莫名好奇而引领读者去探究“先生”这一号人物。《心》的重点显然在“先生”身上,即是小说最重的部分<先生和遗书>之中的自白,将小说的叙述推向高潮。然而,小说的上、中部分却不仅仅只是为引入“先生”最后的自白,反而为整部小说的叙述作了前呼后应的铺陈,尤其是<双亲和我>中“我”的父亲病重至死,提及的明治天皇驾崩与乃木大将的殉死,可谓是“先生”最终结局走向的关键。 天生的恶人在这世界上是绝对没有的。大多数的好人,在发生什么问题时,会突然变成恶人。         小说以“心”命名,谈的是人心最黑暗、最深处的一面——人性中的妒忌心与利己心。夏目漱石笔下的“先生”更是由此对全人类产生怀疑,乃至后来的厌恶。这种心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与“先生”的过去息息相关——叔父一家为利己而对“先生”作出的伤害,致使“先生”对人的极度提防、怀疑,进而感到无边的寂寞。“先生”的这种心态,也注定要对身边的人产生伤害。从“先生”的自白遗书,最先受到“伤害”的正是K。K与“先生”年轻时刚好正对所住处的小姐产生倾慕之心,只是对于一开始就为“道”而精进努力的K来说,就算超脱肉欲的恋爱,都将被视为精进道路上的妨碍。忌妒K的“先生”正是抓住这点,一边不断提醒K对“道”的追求,并向K进行对他“决心”怀疑的“攻击”;一边先“下手为强”向小姐提亲。后来K在一个寂寞的晚上自我了断,从此“先生”背上罪恶,在心底永远谴责恶劣如叔父一般的自己,幸福与否都将伴随K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