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认真面对生活,岁月也会报以温柔——《山茶文具店》的疗愈文字

因为疫情已经足不出户两个月有余了,胸中虽有憋闷,但也因为这场意外让人慢下脚步去生活。偶然发现《山茶文具店》这部很典型的日式作品,节奏慢中兼暖,里面叙述了怎么在慢中去热爱生活,是很疗愈的一部小说。在镰仓有家文具店,女主人公雨宫鸠子(波波)从小就被外祖母(上代)逼着练字,以能继承家族的代笔人之职。从来没有体会过美好童年的波波不满上代对自己生活甚至人生的控制,选择以叛逆还击,躲到上代找不到的地方生活,直到上代临终前也没回去见一面。整本小说以波波多年后回到故乡继承代笔职业为由,在每一次代人写信的过程中认识到每一封信背后的温馨故事,让她重新了解到代笔人的职业真谛。最终也在信中找到救赎,与远在天堂的外祖母和解了。 
这本书的职业设定就让人眼前一亮,毕竟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多少人还有写信的习惯?代笔人的存在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显得突兀,代笔写信并不如电邮一般只需要根据制定的格式,快捷地输入符号即可。专业的代笔人会根据寄信人和信件的内容而去决定笔、墨水、字体、信纸、信封、邮票,甚至是折叠的方式……每一封信都被代笔人注入了心血,一个个小细节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表达寄信人的想法,细腻地体现“见字如面”的感觉。波波接受的众多任务里,让我颇为印象深刻的有两个。第一位委托人是清太郎,他委托波波以他已故父亲的名义写一封情书给母亲,让母亲能够释怀。清太郎眼中的父亲是“很传统的男人,从来没有送过母亲任何东西,更不曾说过任何体贴安慰的话。然而这传统男人用情信大方地展露对妻子的爱恋,几乎所有信件都是以“全世界最爱小千的男人”落款。父亲的深情让清太郎母亲无法忘怀,让独自存活在世上的她靠着等待情信来撑过每一天。波波的代笔让清太郎的母亲终于盼到来自天堂的情书,波波还贴心的在信纸贴满干花,寓意清太郎的父亲虽然去世了,但是对妻子的爱就如干花一样是永不凋谢的。另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委托人是波波自己,她作为代笔人,不断地帮助别人写信,却不曾写过一封信给上代。作者利用上代写给笔友静女士的一百二十三封信来唤起、拼凑波对上代的记忆,上代的每一封信都出现波波的名字,透露了外祖母对孙女的深爱。波波在看完上代写给笔友的所有信后,抱着她的信入睡,想要感受上代对她的爱和她错过的温暖,恍然发觉一切为时已晚。在平复多日后,才决定回复这一封没有收信人的信,信中第一次称呼上代为一直只敢在心里喊的“阿嫲”,亲切的呼唤表明了波波内心已经释怀了两人过去的不成熟,也明白了上代对她特殊的关爱。一封信看似普通,却灌入了温度,让人找回情感。 
小说关于生活仪式感的描写传达着作者对生活认真的态度。这些仪式感并不是流程的桎梏,反而借以通过对每一件事的细腻以体会当中的韵味波波是热爱生活的人,写信如此繁琐工作变成让人享受的感官体验;波波对待生活的方式让读者也一并能在波波的从容中找到美好。细腻入微的生活态度,使得平淡无奇的日常也会变得有趣起来。这本书以季节为脉络,把波波在山茶文具店一年的平凡时光:夏天的蝉鸣、秋日的暖阳、冬天的飘雪、春天的樱花慢而温柔地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值得一提的是,将春天(一年四季的开始)设置为最后的章节,有了另一层“周而复始”的意味,细水长流又处处有生机的生活描写不免让人萌生出:原来生活那么美好,原来活着那么幸运。这暖心之作,希望看完的每个人都能收获温暖,闪闪发亮地生活下去。 

文/叶棋薇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活动回顾】初一拾五导读会:黎紫书《流俗地》

上个周末,初一拾五进行了一场线上导读会,导读书目为马华作家黎紫书近作《流俗地》。在这场导读会中,我们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流俗地》。而后,成员嘉玲也为大家讲解了小说主角银霞的盲人设定,以及书中出现的猫和迦尼萨,同时也在银霞的经历与政治走向之间作了一个隐喻的链接。紧接着,成员秋柔、丽欢、棋薇分别就俗人、俗事、俗地、俗物为大家讲解内容,以让参与者更加了解该作品。最后,我们亦分享了彼此的读后感,也推荐大家阅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作为一个补充。以下,将附上导读会成员所制作的PPT: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祈愿下次还有机会再与大家见面!

Truman or True man?——在不幸中找寻希望

“Good Morning. Oh and in case I don’t see you,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 ——电影《楚门的世界》就以主人公楚门的这一句台词来迎接新 的 一天 ,新的希望 。楚门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内 ,他 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打从一出生开始就 就通过无数个隐蔽的摄像头被放映在电视机上。 父母、妻子、好友甚至是路人甲乙丙丁都事先被 真人秀的制作人 安排在楚门的身边,楚门每天都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毫无波澜。一次次偶然的意外,让楚门意识到 他 所生活在的空间 越来越怪异 ,破绽越来越多 : 已去世的父亲突然回来、妻子总 会 突然的 念 出 广告词、 总是有人破坏他去 菲 济的计划 …… 最终楚门对自己生活的“世界”产生疑问。 电影最后以楚门克服自己对水的恐惧,乘船出海,逃脱这个虚假的生活空间作为结局。           从人道的角度去观看这一部电影,就不得不讨论楚门那 30 年的 不幸 。摄像机把楚门的一举一动向全球转播,几亿人堂而皇之地欣赏着他生活的光明与黑暗。楚门真人秀历经了 30 年收视率依然高居不下,观众乐此不疲 地 窥视他人的生活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更可怕的是,导演为了迎合观众的窥探欲望,还想要直播楚门与被安排的女演员性爱的过程。大众对于楚门的感情可以说是复杂的 ,他们30年以来都以观赏楚门的真人秀为娱乐, 无论是在上班亦或是洗澡,都是在观看着楚门的一举一动, 有的 甚至 还愿意掏腰包购买关于楚门的“ 周边商品” ,可说是非常的喜爱楚门 。这其中 也 不乏有观众对于楚门被“囚禁”深表同情,甚至也有闯入摄影棚,背叛导演指示的演员—— Slyvia 。她想要把楚门“解救”出来,她不断地去劝说楚门出走寻找“真相”。但无可否认, 哪怕楚门陪伴了他们30年, 所有的观众在楚门历经万苦而成功逃脱后 都 没有感到伤心不舍,反而是 欣喜若狂,仿佛 是与楚门并肩逃出的小伙伴。     楚门是不幸的。 而这一切都 从他一出生就被 影视公司收养,成为真人秀的主角 为起点。 楚门 “不幸的” 在巨大的摄影棚内生活了 30 年,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早就安排好了的 : 想要成...

从执着到释然——钟晓阳《哀伤纪》的谱成

一 部 作 品的续写或重版,究竟是对一个故事的延续还是补充呢?作家钟晓阳在 2008 年重新执笔后对自己早前已出版的一些作品进行了续写和重版,作品中有的新附书信,也有对旧作 “ 推倒重写 ” 的。当中 2014 年出版的《哀伤纪》收录了钟晓阳 1986 年的初版《哀歌》以及她 2014 年续写的《哀伤书》。与《哀歌》相隔了 28 年的《哀伤书》似是在叙说着同一个或延续的故事,然而当中的人物、情节虽与前者的设置有相似之处,仔细琢磨一番后却发现它们并不如此。   上半部《哀歌》以第一人称倒叙手法讲述了少女“我”到美国三藩市求学时与梦想成为渔夫出海的“你”从初识到相爱再分离的故事。这是一段“留不住”的故事,小说中的“你”一直为梦想做准备,即便是后来出现的“我”也无法阻止 “你”的 脚步。“我”对“你”情深至愿随“你”在海上流浪,“你”却不愿意更不忍心自己的梦想耽误了“我”的青春。直到“你”的海上捕鱼生涯开始,“我”和“你”已渐行渐远直至不再相见,昔日的情分也只能随海风而去。   准确地来说,这是一部“我”对“你”的深情剖白,富含“我”的执着以及无能为力的哀伤。 《哀歌》是一部很美的作品,诗一般的字句为作品增添美而哀伤的氛围。我并没有像“我”一样的情感经历,当中“我”对“你” 所 倾 述的话语却一字一句无不牵动着我的内心 。“我”对“你”的爱确实过分执着得让人不明白,但“我”对“你”的执迷通过钟晓阳笔下的一字一物贯彻全篇,那份爱而不得的心情怎不叫人心疼、可惜?“我”曾经努力留住“你”, 但生命 只 能 容纳海洋的 “你”却无法容纳一个小小的“我” 。 “我”也只能一直沉浸在“留不住你”和“失去你”的痛苦里,唯有依靠漫长的时间帮助淡化、治愈伤痛。最后,多年以后的“我”在明白了玫瑰的颜色是逐渐褪淡的,如同人类的命运其实也因遵循着这样的原理事实——没有事物是永存的,“我”对于爱“你”这件事情也就逐渐释然。   在下半部《哀伤书》里虽然依旧以第一人称叙述,却不再只有“我”和“你”,作品增加了许多人物和支线,人物也都被赋予了名字——金洁儿(我)、占、郑星光、蒋明经、简小汶等。小说不再是像《哀歌》一样的“情书”,更像是为《哀歌》补充、完善的故事。 《哀伤书》讲述了金洁儿的人生起伏以及与三位男 人 的情感纠葛,我们会 自然 地将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