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韩国喜剧电影《Hello Ghost开心家族》中的“苦难”角色

由车太贤、姜艺媛等人主演的2011年韩国喜剧电影《开心家族》讲述小人物相满在自杀不遂后,与四位突然出现在眼前的鬼——烟鬼大叔、爱哭大婶、变态老头以及吃货小鬼一起共同相处、生活的故事。这部电影浅显易懂,前后呼应的情节以现在眼光观看并不会叫人太意外。剧情将几个对立的元素——生与死、绝望与希望、孤儿与家庭、孤独与陪伴、遗忘与记起、决裂与和解等处理得非常好,电影整体上也相对得以完整。作为一部喜剧,主角相满为摆脱难缠的四位而决定帮助他们了却心愿,在这个过程中闹了不少笑话,同时也有如一般的剧情片一样夹杂不少泪水。
喜剧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题材。以过得悲催、潦倒,或者突然经历低潮等的“落难”或“苦难”角色作为切入点,在人物的生活细节中挖出笑点,将他们的难堪、丑态以诙谐的方式展出似乎也成了喜剧的必备条件。这种心态(无论是电影制作方还是观众所保有的)是“苦中带乐”亦或是“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华语电影中较为人所知的喜剧电影莫过于周星驰的电影了,他的喜剧作品《喜剧之王》、《功夫》等,几乎也有以这类“落难”、“苦难”的角色为主的特色,并带出故事的主线和导演所要表达的人文关怀。没有意外的,《开心家族》也正是这样的一部喜剧电影。电影中的“苦难”角色相满是个内心敏感的人物,从小是孤儿的他害怕孤独、寂寞。而长大后的他身边依旧没有家人或朋友的陪伴。在纷扰的城市中,生活失意又心里失落的他无从体会生存的意义:
“你知道人都在什么时候死吗?是春节,中秋,还有圣诞节,因为孤独。一直都在想别人也应该孤独吧。但是一到这时候,别人看起来都太幸福了,那我就想,原来是我自己这样,只有我的人生才会这样。我只是努力工作,和喜欢的女人结婚,生一两个孩子,不管多累,也为家庭活着,那是我的梦想。但是,对于没有家庭的人来说,连那机会都没有!怕被说是孤儿,所以更努力活着。有人出生时就带着全家出生的嘛?不都得一个个创造。我照片都是独照,但是也一直在想,某处会有我的家人,看不见的家人。想着他们,自己当爸爸当妈妈,自己演戏。”
相满是不幸的。原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因为意外而家破人亡,年幼的自己也因而承受不住打击失去了所有关乎家人的记忆。虽然如此,他内心深处却还是依旧渴望陪伴,所以比起其他人还要敏感——对于没人记得自己的名字会感到悲伤;被警察问起是否有直系家属或监护人时会感到无助;对于四只鬼魂的存在更是希望它们是实实在在的“人”。他孤独、寂寞加上生活的不如意(突然被公司裁了)而起了自我了结的念头。相满在城市中努力打拼(一如城市中的多数人),生活确实忙碌但内心却相当空洞,当他生活上所能借以依赖或平衡的秤打破时,他的内心也就被放大的寂寞给吞噬住以致无法承受。
导演金英卓在电影中突出了韩国当下(2020年的韩国依旧存在的)不少的社会问题——韩国自杀现象、老年一辈被亲人忽略甚至遗弃(养老问题)、韩国吸烟文化(包括弊端)、韩国女性的困境(一直哭泣和道歉的爱哭大婶)等。而这些社会问题作为电影中的背景,并结合了“苦难”角色相满(孤独的城市年轻人)的经历为切入点,带出了导演想诠释的生活真谛——“当我们心生绝望,孤单无助的时候,其实关心我们的人,一直都在。现实中的失意或打击会让人灰心沮丧意志消沉,人们要相信,在自己孤独的背后,那些爱着我们的人,他们一直都站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希望《开心家族》能够给观众们带来轻松的笑声和温暖的希望,还有坚强生活信念的力量。”
/吕丽欢

后记:进入六月,排山倒海的deadlines让人喘不过气来。无法分配出更多的时间阅读文本,只好将第十个计划改成电影心得。百忙中抽空看了几部电影,望能赶在初一之时找到令人动容的作品。然而从喜剧(这个六月实在过得太苦了)到文艺片,前前后后看了四部电影还是找不到让人满意的。静下心想了想,是忙碌得无法好好观赏电影的自己辜负了它们啊……
最后,附上一首因做不及作业,思绪乱飞而作的“诗”,记一下这个喘不过气的六月:

写或者不写
Ideas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睡或者不睡
Deadlines就在那里
顶心顶肺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活动回顾】初一拾五导读会:黎紫书《流俗地》

上个周末,初一拾五进行了一场线上导读会,导读书目为马华作家黎紫书近作《流俗地》。在这场导读会中,我们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流俗地》。而后,成员嘉玲也为大家讲解了小说主角银霞的盲人设定,以及书中出现的猫和迦尼萨,同时也在银霞的经历与政治走向之间作了一个隐喻的链接。紧接着,成员秋柔、丽欢、棋薇分别就俗人、俗事、俗地、俗物为大家讲解内容,以让参与者更加了解该作品。最后,我们亦分享了彼此的读后感,也推荐大家阅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作为一个补充。以下,将附上导读会成员所制作的PPT: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祈愿下次还有机会再与大家见面!

那些我没有告诉你的——伍绮诗《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亚裔美国作家伍绮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少女  Lydia 的死亡开篇,紧接着通过他们一家五口的视角和经历为读者揭示这和谐又诡异的家庭境况,一层一层地剖开 Lydia 真正的死亡缘由。作者一开始就好不隐瞒地直指 Lydia 心理压抑情况——爸爸 James 和妈妈 Marilyn 对她的厚望——为读者对 Lydia 的死亡动机打了一支预期针。小说的倒叙手法和多人视角并没有复杂化小说内容,读者随着作者笔下的安排穿梭、前进,对 Lydia 那无可避免的结局也无不深感惋惜和唏嘘。故事格调稍微沉重,作者在这一个小家庭里纳入了几个重要课题——种族歧视、无法自主的女性和家庭压力等等。小说精彩之处莫过于一开始就对读者开门见山,但读者却不会因已知的结局而兴致缺缺,反而因着情节的安排不断地追随作者找寻那个 James 和 Lydia 所质问的—— how this had all gone so wrong?   这是怎么样的家庭呢?爸爸 James 从小随着父母非法移民到美国生存,一直对“融入”这件事耿耿于怀,直到与纯美国人 Marilyn 的结合,他才第一次感受到归属感。长大成家立业的他认为儿子 Nath 一定能够比他更容易地融入这一大环境,但当他发现儿子 Nath 依然像别人口中“懦弱的中国人”模样,就为此而害怕、失望和嫌弃,与儿子的沟通逐渐潜移默化地变得争锋相对。在外遭遇种族歧视对 Nath 来说已是一层伤害,而爸爸的冷待与妈妈的忽视也让他在这家庭里被边缘化。爸爸 James 后来将“融入”的希望寄予乖巧的 Lydia ,常常鼓励她多与同学朋友玩耍,对于让孩子结交朋友这件事显得急不可耐,也常常幻想自家女儿如何人见人爱、左右 逢源 。   Her father was so concerned with what everyone was doing:  I’m so glad you’re going to the dance, honey—everyone goes to the dance. Your hair looks so pretty that way,  Lyddie —everyone has long hair these days, right?  Anytime she smile...

人心、罪恶与寂寞——夏目漱石《心》“先生“的自白与死亡

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大文豪,也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家。夏目漱石的创作生涯是在他三十八岁(1905年)才开始的,以第一本小说《我是猫》震动当时日本文坛。然而,夏目一生的创作却非常短,最后作品《明暗》(1916)甚至来不及在自己病逝之前完成。短短的十一年里,他共写有多部影响非凡的小说创作,如《心》、《虞美人草》、《少爷》等等。            今日要谈的这本书,正是夏目于191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心》。小说结构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 先生和我>、<中 双亲和我>、<下 先生和遗书>。与一般小说一样,《心》的故事从不起眼的细节开启,由叙事者“我”对“先生”产生的莫名好奇而引领读者去探究“先生”这一号人物。《心》的重点显然在“先生”身上,即是小说最重的部分<先生和遗书>之中的自白,将小说的叙述推向高潮。然而,小说的上、中部分却不仅仅只是为引入“先生”最后的自白,反而为整部小说的叙述作了前呼后应的铺陈,尤其是<双亲和我>中“我”的父亲病重至死,提及的明治天皇驾崩与乃木大将的殉死,可谓是“先生”最终结局走向的关键。 天生的恶人在这世界上是绝对没有的。大多数的好人,在发生什么问题时,会突然变成恶人。         小说以“心”命名,谈的是人心最黑暗、最深处的一面——人性中的妒忌心与利己心。夏目漱石笔下的“先生”更是由此对全人类产生怀疑,乃至后来的厌恶。这种心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与“先生”的过去息息相关——叔父一家为利己而对“先生”作出的伤害,致使“先生”对人的极度提防、怀疑,进而感到无边的寂寞。“先生”的这种心态,也注定要对身边的人产生伤害。从“先生”的自白遗书,最先受到“伤害”的正是K。K与“先生”年轻时刚好正对所住处的小姐产生倾慕之心,只是对于一开始就为“道”而精进努力的K来说,就算超脱肉欲的恋爱,都将被视为精进道路上的妨碍。忌妒K的“先生”正是抓住这点,一边不断提醒K对“道”的追求,并向K进行对他“决心”怀疑的“攻击”;一边先“下手为强”向小姐提亲。后来K在一个寂寞的晚上自我了断,从此“先生”背上罪恶,在心底永远谴责恶劣如叔父一般的自己,幸福与否都将伴随K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