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发着光的诱饵——《寻梦环游记》中的“梦想”本质

《寻梦环游记》讲述了墨西哥小男孩米格尔追逐梦想的过程。他自幼有个音乐梦,但是音乐却是整个家族的禁忌,这是因为米格尔的曾祖父为了音乐梦而抛弃家庭,故整个家族都视音乐为毒药。在米格尔追寻音乐梦的时候,因为触碰到了“歌神”德库拉斯的吉他而进入了亡灵世界。为了返回人间,他不得不找寻自己的祖先,并得到他们的祝福花瓣。整部电影都是在叙述着米格尔如何平衡梦想和亲情的过程,但是相较于着重亲情,今天想要讨论主要将会围绕在梦想的本质 

        电影中从三个人物带出了追逐梦想的态度:左右为难的埃克托、虚荣功利的德库拉斯和单纯热烈的米格尔。埃克托是米格尔的曾祖父,他为了追求心中的月亮,毅然决定抛妇弃子,背着一把吉他与好友德库拉斯一起闯荡。他的愉快的人生定格在离开前的那一夜,轻轻拨弄琴弦弹唱<Remember Me> 给小女儿的那一幕。离开后的埃克托音信全无,妻子无法原谅一走了之的他,整个家族甚至把音乐视为诅咒。灵坛上没有他的照片造成他在亡灵节时无法回家看望心中挂念的女儿可可,后辈除了知道他抛妇弃子,其他皆一无所知,落得满地的坏名声。原本一起闯荡的好友德库拉斯为了所谓的梦想,毒害了埃克托,把埃克托的乐谱占为己有使自己声名大噪,但对这一切都绝口不提,甚至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年少的米格尔满怀热烈单纯的追逐自己的梦想,尽可能地在亲情和梦想之间取得平衡,他或许懵懂冲动,但是在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还是以亲情至上。 


        这里想要讨论的是梦想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梦想是不是已经被人“夸大化”,让人误以为所谓的梦想都必须要牺牲所有。当你在追求梦想的同时,难以追寻的过程是否改变了其本质从而转换成另外一种的极端形式?这部电影中的埃克托和德库拉斯就是例子,一个抛弃家庭,一个抛弃情义。这与《月亮与六便士》的斯特里克兰有不谋而合之处,他为了梦想辞掉证卷公司的工作,抛弃家庭,过后为了画出一幅画短暂地与好友之妻有肌肤之亲。当然,这也可以解读成作者毛姆想要呈现出极与极的对立,尽可能的展示出梦想和现实的空间。主角斯特里克兰在小说的最后成为了著名画家,前妻沾了他的光,甚至选择性忘却了当初四处苛责前夫、委屈恳求他回家的行为,也开始为斯特里克兰说好话,尽可能地为他塑造良好的形象。这不就如德库拉斯一样吗?因为成功,大家都开始为他塑造良好的形象,把他供在神坛上永久被追念。他踩着埃克托达到成功,但是因为他(们)的成功,所以大家都视而不见他生平的所作所为。 

背着梦的幸存者 经过现实的拉扯  赢得了拔河 理念还剩几毫克 

        跟以往相比,处于现时代的我们的确过着较富裕的生活,但是资讯的接连轰炸和弥漫在社会的名利却导致了现代人更加难看清心中的月亮。想要追求梦想的人不少,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是否忘了逐渐模糊化了梦想的纯粹都值得大家深思。就个人而言,尚未正式踏入社会就隐约地被金钱引诱,虽有心追求梦想,也考虑过梦想和现实两手抓的想法。然而两者似乎是无法共存的,天秤最终只会倾向于其中一方。倘若最终向现实低头,能做的仅仅是希望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依旧能够抽出片刻,暂且从金钱的泥沼中挣脱,短暂的享受诗和远方。  

 

文/叶棋薇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活动回顾】初一拾五导读会:黎紫书《流俗地》

上个周末,初一拾五进行了一场线上导读会,导读书目为马华作家黎紫书近作《流俗地》。在这场导读会中,我们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流俗地》。而后,成员嘉玲也为大家讲解了小说主角银霞的盲人设定,以及书中出现的猫和迦尼萨,同时也在银霞的经历与政治走向之间作了一个隐喻的链接。紧接着,成员秋柔、丽欢、棋薇分别就俗人、俗事、俗地、俗物为大家讲解内容,以让参与者更加了解该作品。最后,我们亦分享了彼此的读后感,也推荐大家阅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作为一个补充。以下,将附上导读会成员所制作的PPT: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祈愿下次还有机会再与大家见面!

Truman or True man?——在不幸中找寻希望

“Good Morning. Oh and in case I don’t see you,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 ——电影《楚门的世界》就以主人公楚门的这一句台词来迎接新 的 一天 ,新的希望 。楚门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内 ,他 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打从一出生开始就 就通过无数个隐蔽的摄像头被放映在电视机上。 父母、妻子、好友甚至是路人甲乙丙丁都事先被 真人秀的制作人 安排在楚门的身边,楚门每天都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毫无波澜。一次次偶然的意外,让楚门意识到 他 所生活在的空间 越来越怪异 ,破绽越来越多 : 已去世的父亲突然回来、妻子总 会 突然的 念 出 广告词、 总是有人破坏他去 菲 济的计划 …… 最终楚门对自己生活的“世界”产生疑问。 电影最后以楚门克服自己对水的恐惧,乘船出海,逃脱这个虚假的生活空间作为结局。           从人道的角度去观看这一部电影,就不得不讨论楚门那 30 年的 不幸 。摄像机把楚门的一举一动向全球转播,几亿人堂而皇之地欣赏着他生活的光明与黑暗。楚门真人秀历经了 30 年收视率依然高居不下,观众乐此不疲 地 窥视他人的生活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更可怕的是,导演为了迎合观众的窥探欲望,还想要直播楚门与被安排的女演员性爱的过程。大众对于楚门的感情可以说是复杂的 ,他们30年以来都以观赏楚门的真人秀为娱乐, 无论是在上班亦或是洗澡,都是在观看着楚门的一举一动, 有的 甚至 还愿意掏腰包购买关于楚门的“ 周边商品” ,可说是非常的喜爱楚门 。这其中 也 不乏有观众对于楚门被“囚禁”深表同情,甚至也有闯入摄影棚,背叛导演指示的演员—— Slyvia 。她想要把楚门“解救”出来,她不断地去劝说楚门出走寻找“真相”。但无可否认, 哪怕楚门陪伴了他们30年, 所有的观众在楚门历经万苦而成功逃脱后 都 没有感到伤心不舍,反而是 欣喜若狂,仿佛 是与楚门并肩逃出的小伙伴。     楚门是不幸的。 而这一切都 从他一出生就被 影视公司收养,成为真人秀的主角 为起点。 楚门 “不幸的” 在巨大的摄影棚内生活了 30 年,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早就安排好了的 : 想要成...

从执着到释然——钟晓阳《哀伤纪》的谱成

一 部 作 品的续写或重版,究竟是对一个故事的延续还是补充呢?作家钟晓阳在 2008 年重新执笔后对自己早前已出版的一些作品进行了续写和重版,作品中有的新附书信,也有对旧作 “ 推倒重写 ” 的。当中 2014 年出版的《哀伤纪》收录了钟晓阳 1986 年的初版《哀歌》以及她 2014 年续写的《哀伤书》。与《哀歌》相隔了 28 年的《哀伤书》似是在叙说着同一个或延续的故事,然而当中的人物、情节虽与前者的设置有相似之处,仔细琢磨一番后却发现它们并不如此。   上半部《哀歌》以第一人称倒叙手法讲述了少女“我”到美国三藩市求学时与梦想成为渔夫出海的“你”从初识到相爱再分离的故事。这是一段“留不住”的故事,小说中的“你”一直为梦想做准备,即便是后来出现的“我”也无法阻止 “你”的 脚步。“我”对“你”情深至愿随“你”在海上流浪,“你”却不愿意更不忍心自己的梦想耽误了“我”的青春。直到“你”的海上捕鱼生涯开始,“我”和“你”已渐行渐远直至不再相见,昔日的情分也只能随海风而去。   准确地来说,这是一部“我”对“你”的深情剖白,富含“我”的执着以及无能为力的哀伤。 《哀歌》是一部很美的作品,诗一般的字句为作品增添美而哀伤的氛围。我并没有像“我”一样的情感经历,当中“我”对“你” 所 倾 述的话语却一字一句无不牵动着我的内心 。“我”对“你”的爱确实过分执着得让人不明白,但“我”对“你”的执迷通过钟晓阳笔下的一字一物贯彻全篇,那份爱而不得的心情怎不叫人心疼、可惜?“我”曾经努力留住“你”, 但生命 只 能 容纳海洋的 “你”却无法容纳一个小小的“我” 。 “我”也只能一直沉浸在“留不住你”和“失去你”的痛苦里,唯有依靠漫长的时间帮助淡化、治愈伤痛。最后,多年以后的“我”在明白了玫瑰的颜色是逐渐褪淡的,如同人类的命运其实也因遵循着这样的原理事实——没有事物是永存的,“我”对于爱“你”这件事情也就逐渐释然。   在下半部《哀伤书》里虽然依旧以第一人称叙述,却不再只有“我”和“你”,作品增加了许多人物和支线,人物也都被赋予了名字——金洁儿(我)、占、郑星光、蒋明经、简小汶等。小说不再是像《哀歌》一样的“情书”,更像是为《哀歌》补充、完善的故事。 《哀伤书》讲述了金洁儿的人生起伏以及与三位男 人 的情感纠葛,我们会 自然 地将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