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文学到底是啥?——本间久雄《文学概论》02

 

  1. 第一章:文学的定义 

 

作者认为过去很多学说和说法对于文学的定义都相当暧昧,而他认为在文学研究上,一个对文学的确切定义是十分被需要的。于是他提出了好几个对于文学定义相对来说较为明确的定义,将文学应该具备的特质清楚列出,让文学有了比较清楚的定义。从作者这样的区分,其实也可以将之看作文学的广义和狭义之间的定义。 

以下表1和表2就整理出了作者所提出的学说: 

 

表1:文学定义暧昧(不明确)的相关学说(广义) 

出处 

内容 

新模范大辞典及其他 









  1. 一切人间心的东西;特别是依了向上、勇气、正义、适宜、纯洁和优雅的文体,艺术性的权威等而赋予特色的东西。 

(贰)关于某特殊的时代、国土问题或学问的记述。 

(叁)被限定的意义,除出科学性文章的文学的产物,即美文学(belles-lettres)。 

(肆)文学者的行为、职业及文学的著作。 

(伍)接触文学或书本的事情,即学问。 

(陆)用于广告性或政治性的印刷物。 

中国的所谓文学 






文学是一个官名。 

汉朝时期,郡国皆有“文学”一职,魏晋以下都有。唐朝时期,太子诸王置文学、侍奉文章;州牧,府尹及各个都督府各州,也置文学,专掌以五经教授诸生。论语载文学为孔门四科之一,子由、子夏在文学科,疏为文章博学,意义当然与现在所称的不同。 

美国著名辞书学者 

华舍斯特(Worcester) 

文学是被保留在文字上的学问、知识及想象的结果 。



英国文学史家 

勃鲁克(S.Brooke) 

文学是聪明的男女,用了一种要给予快感于读者的方法安排着的,思想感情的记录。 


法国批评家 

瓦那(Vinet) 

文学包括人,向他人综合地表现他自己的一切著作。 


近代英国批评家 

亚诺德(Mathew Arnold) 

文学是一个广大的词,那是可解为用文字书写,活印在书籍上的一切东西。 


 

 

表2:文学定义较为明确的学说(狭义) 

出处 

内容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研究权威之一,颇斯耐脱(Posnett) 


文学是包括散文或诗的一切著述,其目的与其在反省(reflection),宁在想象的结果(the handicraft of imagination);与其在教训与实际底效果,宁在给予快乐于最大多数的国民;并且是排斥特殊底知识而诉于一般底知识的。 

 

美国泼林斯顿大学英文学教授亨德(Theodore W.Hunt) 

《文学,其原理及问题(Literature, its Principles and Problems》 

文学是通过了想象,感情(feeling)及趣味(taste)的思想的文字底表现,而在于使一般人们对之容易理解并且惹起兴味的那样非专门底形式(untechnical form)中的。 





英国赫特生(W.H. Hudson) 

文学研究入门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文学是从这些书本或只是这些书本成立的:即第一在题材及题材的处理牵引一般人的兴趣;第二,形式的要素及形式所给予的快乐为中心。文学的作品,与天文学、政治、经济、哲学及历史等的特殊的论述不同。这一则因为文学不仅诉于特殊的读书阶级而诉于一般的男女;一则因为论述的目的,只在传达知识,而文学作品的一个理想的目的,不拘传达知识与否,是依了处理那材料和他的处理而齐于美底满足(aesthetic satisfaction) 

 

 

 

从以上的学说得出的结论是: 

文学就是想象的结果,比起承载着道德性的实际效果,文学更多的是以给予快感为目的的一种产物,而且还是排斥特殊性知识的那种(当然,我觉得他不是说完全不能有特殊性知识存在于文学之中,而是认为不能以特殊性知识作为文学的主体)。这里就将文学的定义划得比较清楚了,而且划出了一个很大的重点,那就是“想象”和“快感(同‘趣味、兴趣、满足’)”。作者在后面的文章,也有专门讨论想象的篇幅。 

 

从以上的结果来推,作者得出了3个定义文学的条件: 

  1. 文学是通过作者的“想象”、“感情”而诉于读者的想象和感情,所以文学的第一条件就是激动读者 

  1. 把非专业的形式,让人容易了解 

  1. 给与读者以所谓美底满足的快乐。 

 

作者着重了想象和情感去触动读者在文学里的重要性,认为文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传达作者的情绪与情感,并此唤起读者的共鸣。但这并不表示作者完全否定了传递知识或思想的文学,而是认为就算是传递知识和思想的文学,也要以情绪的包装给予读者美底满足。 

  

并且引用了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文学者台昆雪(De Quincey)的话去加以论证 

  

先有知识(knowledge)的文学,其次有力(power)的文学 

前者的职能是,教(teach),后者的职能是动(move)。 

  

小结 : 

文学是想象、感情、快感的集合体 

  

  

延伸 : 

  1. 怎样的“想象”“感情”从作家的方面看来,从读者的方面看来,成为重要文学的要素 

  1. 怎样可以使文学有特色 

  

未完待续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活动回顾】初一拾五导读会:黎紫书《流俗地》

上个周末,初一拾五进行了一场线上导读会,导读书目为马华作家黎紫书近作《流俗地》。在这场导读会中,我们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流俗地》。而后,成员嘉玲也为大家讲解了小说主角银霞的盲人设定,以及书中出现的猫和迦尼萨,同时也在银霞的经历与政治走向之间作了一个隐喻的链接。紧接着,成员秋柔、丽欢、棋薇分别就俗人、俗事、俗地、俗物为大家讲解内容,以让参与者更加了解该作品。最后,我们亦分享了彼此的读后感,也推荐大家阅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作为一个补充。以下,将附上导读会成员所制作的PPT: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祈愿下次还有机会再与大家见面!

从执着到释然——钟晓阳《哀伤纪》的谱成

一 部 作 品的续写或重版,究竟是对一个故事的延续还是补充呢?作家钟晓阳在 2008 年重新执笔后对自己早前已出版的一些作品进行了续写和重版,作品中有的新附书信,也有对旧作 “ 推倒重写 ” 的。当中 2014 年出版的《哀伤纪》收录了钟晓阳 1986 年的初版《哀歌》以及她 2014 年续写的《哀伤书》。与《哀歌》相隔了 28 年的《哀伤书》似是在叙说着同一个或延续的故事,然而当中的人物、情节虽与前者的设置有相似之处,仔细琢磨一番后却发现它们并不如此。   上半部《哀歌》以第一人称倒叙手法讲述了少女“我”到美国三藩市求学时与梦想成为渔夫出海的“你”从初识到相爱再分离的故事。这是一段“留不住”的故事,小说中的“你”一直为梦想做准备,即便是后来出现的“我”也无法阻止 “你”的 脚步。“我”对“你”情深至愿随“你”在海上流浪,“你”却不愿意更不忍心自己的梦想耽误了“我”的青春。直到“你”的海上捕鱼生涯开始,“我”和“你”已渐行渐远直至不再相见,昔日的情分也只能随海风而去。   准确地来说,这是一部“我”对“你”的深情剖白,富含“我”的执着以及无能为力的哀伤。 《哀歌》是一部很美的作品,诗一般的字句为作品增添美而哀伤的氛围。我并没有像“我”一样的情感经历,当中“我”对“你” 所 倾 述的话语却一字一句无不牵动着我的内心 。“我”对“你”的爱确实过分执着得让人不明白,但“我”对“你”的执迷通过钟晓阳笔下的一字一物贯彻全篇,那份爱而不得的心情怎不叫人心疼、可惜?“我”曾经努力留住“你”, 但生命 只 能 容纳海洋的 “你”却无法容纳一个小小的“我” 。 “我”也只能一直沉浸在“留不住你”和“失去你”的痛苦里,唯有依靠漫长的时间帮助淡化、治愈伤痛。最后,多年以后的“我”在明白了玫瑰的颜色是逐渐褪淡的,如同人类的命运其实也因遵循着这样的原理事实——没有事物是永存的,“我”对于爱“你”这件事情也就逐渐释然。   在下半部《哀伤书》里虽然依旧以第一人称叙述,却不再只有“我”和“你”,作品增加了许多人物和支线,人物也都被赋予了名字——金洁儿(我)、占、郑星光、蒋明经、简小汶等。小说不再是像《哀歌》一样的“情书”,更像是为《哀歌》补充、完善的故事。 《哀伤书》讲述了金洁儿的人生起伏以及与三位男 人 的情感纠葛,我们会 自然 地将金洁儿对应为《哀歌》中的“我”

《夕雾花园》读后感

《夕雾花园》这部作品因为其电影入围了各大奖项而备受瞩目,而其实这部作品除了叙述了一段美丽的史诗爱情故事,同时也揭露很多不同的题材。在这部小说之中有大量对马共的书写,但是由于我对马共的认识不多,在接下来的文章就不会有太多讨论,但是真的很推荐小伙伴们看看这部小说哦! 这个故事以一个曾经在战争之中被日军抓去当战俘的云林为主角,为了打造在拘留营死去的姐姐最喜欢的日式花园,而跑到金马伦寻找久居于此的前日本皇家庭园师中村有朋,后来两人坠入爱河的故事。这部小说精彩的地方在于它有别以往对日军的刻板印象,描写了两个看似对立的人们如何相爱,同时也展示了在战争时期不同立场的人们的面貌。 不一样的“加害者” 小说的男主角——中村有朋是一名前天皇御用的庭园设计师,在战争之前就已来到马来亚居住。身为日本人的身份使有朋时常感到痛苦、罪恶,因为出现在他生活中的人们多是在战争中被日本人伤害的人们。这让他每每面对他们的时候都感到愧疚,于是他尝试以 专心 打造属于自己的日式花园与世界隔绝,逃避自己的同胞为了“荣誉”所造成的伤害。 有朋贵为前天皇御用的庭园设计师,其家族在当时的日本也有相当高的地位。虽然后来因为一些人事问题,有朋被夺去皇家庭园设计师的身份而离开日本来到了马来亚,但是在日本侵占马来亚的时候,有朋可以说是竭尽所能去保护身边所有的人,避免他们遭受日军的迫害。因为有朋的关系,日军不会侵犯马久巴茶园,他们也不会伤害为有朋工作的工人们。有朋也因此在日据时期,尽其所能去收容当地人作为他的工人,以免他们受难于战争。麦格纳斯在战争爆发期间也有叫上云林一家,到金马伦来投靠有朋,只是云林父亲不愿投靠日本人而拒绝了。 战争结束之后,有朋的内心依然感到愧疚;他不赞同日本提议的“荣誉之战”,但也无法违抗天皇。云林说在夕雾花园里,她感觉这里和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离了,仿佛一切的痛苦不曾发生过,内心一片平静。这就是有朋建造夕雾花园的原因。他尝试打造这座平静的花园,隔离自己与外面的世界,希望能在这篇花园之中得到平静。他的内心充满对日军和战争的不满,但是尽管有再多的不服气,他却不能与天皇对抗。这样的矛盾和纠结,让有朋这个角色更加的令人心疼。 在日据时期,日本人是加害者。作为马来西亚人民的我们,自小就能从爷爷奶奶口中听到日本人如何迫害当时的马来亚华人。在他们的叙述当中,日本人就好像恶魔一样残忍而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