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学的特质
上一篇我们解决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还没有看过的朋友们可以先翻上去看一下。简单一句话总结,文学就是以给予人类精神上的快感为导向,将感情用想象的结果呈现于世的一种产物。那,在上一篇《文学的定义》的结尾中,作者提到了“文学的要素”,提出“怎样的‘想象’、‘情感’才是文学的要素?”以及“怎样可以使文学有特色?”的问题。我们将在本篇章中,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其实本章说白了,只围绕一个学者提出的学说,其中的三个要素进行阐述。那就是英国的文却斯特(C.T. Winchester)所著的《文学批评的原理》(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cy Criticism),在其中提出了三个文学的特质:
1.永久底(Permanant)
2.个性底(情绪)
3.普遍底
文学的永久性
文却斯特以文学的永久性作为文学的第一特质,他认为文学作品之所以和其他知识型文字的差异,就在于文学拥有永久的趣味(Permanent interest)以及永久的价值。但是这里并不是在批评其他文字作品不具有永久的趣味和价值,尽管是硬知识也具有永久的趣味和价值。这其中的差异就在于文学的永久性具有一读再读的不灭底趣味和永久底真理。打个比方说:我们今天要研究引力的根本原理,我们并不一定要读奈端的原书,因为其中的原理已经是被承认的物理学知识,就算不读原书,我们依然能够学习引力的知识。但是文学与这种知识完全不同,我们并不能够从别的文章中,读出文本想要传达的情感。只有在阅读文本之后,才能完整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而且文学作品所给予的感动,也会随着读者自身的经历而产生不一样的共鸣,因此拥有一读再读,不灭底趣味。尽管是相同的题材,内容也会因为不同的作者而截然不同。文学本身就具有可以必然不朽的性质,而不是为了传达真理的暂时的容器。因此文却斯特认为,文学并不是含有真理的书物,乃是他本身具有不灭底趣味和永久底真理的书物(这边可能有点混淆,但是看到后面的“普遍性”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文学之所以能够拥有不灭底的趣味,就是因为其具有诉于感情之力(The Power to Appeal to the Emotions)。大家要记得,文学就是以情感与情绪传达为导向的一种产物,因此“诉于感情之力”就是文学必须具备的一种元素。而这样的力量究竟是如何使文学具有不灭底趣味呢?文却斯特利用了知识和情绪的差异去推论,由于原文很长这里就不附上(可参考本间久雄:《文学概论》,台湾开明书店,民国69年11月,第21页)。简言之,知识是一种永久底习得;情绪是不断地变化的经验。因此,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主旨在于传达知识,人们在熟读该知识的时候,就没有重读的必要。而情绪是迅速消失的,我们在一本诗集中所获得的感动也许两个小时后便会消失。或许我们在想起的时候依然会有所感触,但绝对不如直接阅读所获得的感动来得大,因此我们需要一再重读文本的原因就在此。伟大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反复阅读之后,依然不会感到厌倦的书。文却斯特举出了感情的瞬间性,说明了文学的永久性。
文学的个性
文学的第二特质是,个性底。这个特质相较另外两个特质比较简明易懂,顾名思义,“个性底”指的就是文学作品之中作者看世界的方式。两个不同的作者描写同一个人事物,也会因为其个人的经历而导向完全不一样的内容。文学之所以充满趣味,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我们可以从文学中看见不一样的看世界的方式。此为文学第二特质。
文学的普遍性
文学的第三特质是普遍性,你没有看错,是普遍性,即文学中必须含有一种很普通,且大家都会有的东西。打个比方说父母爱子的这个情绪就是自古以来恒久不变的一种情绪,因此是一种普遍且大众化的情绪。当然我们也不是排斥一些扭曲的情感或者感情,只是尽管是扭曲的情感也需要拥有人们都得以与之产生共鸣的普遍性。
以下是本间久雄引用的其他学者的说法:
学者 | 内容 |
文却斯特 | 各个的情绪虽然是瞬间的,但人间情绪的一般性质,却不是有非常(大)的变化的东西。(永久底、共通底、不变底)
连续的各个情感的波浪,虽然在一寸之间倏起倏灭,但波浪的大洋,却历几世几代不绝地波动着。
人类的基本情绪(fundamental emotions),那性质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所变化者不是情绪,而是思想。
没有情绪的不变(Stability)决不会生出优美的文学来的。
|
拉司金 John Ruskin 1819-1900 《近代画家论》(The Modern Painters) | 莎士比亚的戏曲的所以完全,是因为他用了一切的人的认识,描写一切时代的人间生活(Human Life);是因为他不想给予普遍的真理,只是忠实地、完全地描写他的周围的人们;是因为他描写不变的人间性——十五世纪的恶汉,在他的心中,与十九世纪的恶汉、十二世纪的恶汉没有两样。同样,正直的、侠义的人,也与其他一切时代的人相同。所以伟大的理想主义者的作品,常常是普遍的。那并不是为了不作单独的个底描写,是因为完全地描写一切时代统一的人间的心情。卑小的理想主义者的作品,并不是普遍底。那不是为了个底描写,是因为他不过是半分的描写——即不是心情的描写,只是外面的习惯、衣裳等的描写。 |
居友 Guyao 1854-1888 《从社会学观的艺术》(L’Art au Point de vue Sociologique) | 艺术底感情,在他的本质原是社会底。成为结果而表现的,是依了使个人底生命与更大的普遍底的生命结合而扩大之。艺术的最高目的,即在使发生具有社会底特质的审美底感情。
个人的意识,他自己已经是社会底;而反响于我们的全有机体,全意识内的,必取社会底的形象。古代希腊的哲学者,已经置美于调和之中,并稍稍把调和视为美的最重要的性质了。不过古代的学者把调和的东西看得太抽象底、太数学底,而近世心理学则把它还原于有机底结合性,活细胞的结合,以及各个人心胸中社会底、集合底意识之一。我们说“我”(moi),也可以用同样的意味说“我们”(Nous)。一切愉快的东西,是应了他在我们存在的各部分及我们意识的各要素间含有结合性及社会性的程度——换一句话说,是应了他在“我”中所存被归于“我们”的的程度而成为美的。 |
波山奎 Bosanquet 1848-1923 《美学史》(The History of Aesthetic) | 美的定义: 美是同着感觉及想象的特色底、个性底表现,而为其一般底抽象底的表现。 |
简单来说,普遍性作为文学的特质之一,意指文学对于人性当中的不变性的描写。这其中也反映出了学者们对于人性本质不变的观点,认为文学的特质是和人息息相关的。因此,回应在文学的永久性中提出的“文学并不是含有真理的书物,乃是他本身具有不灭底趣味和永久底真理的书物”的说法,学者们认为,文学是对真理的反映而非灌输。
总结以上的学说,本间久雄认为:
文学是通过感情、情绪而诉于感情、情绪的东西;而其感情及情绪是瞬间底的东西,所以是具有永久性的。又,感情、情绪虽依各个的人,各个的情形而不同,但在其根本底的境地是普遍底的东西,所以是有普遍性的。因此在本质上,传达这样的特色:永久底、个性底、而且是普遍底的感情、情绪的文学,同时以永久底、个性底、普遍底为其特色。
在这一章节当中作者讲到了文学的特质,并以此回应在第一章中提到的文学的条件的第一条:传达感情以激动读者。认为文学中的永久性、个性以及普遍性既是文学得以传达感情激动读者的特质。
小结:
文学的特质:永久性、个性、普遍性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