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美底情绪与想象
作者在第一章文学的定义之中就强调了情感与情绪作为文学的一大要素,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正是因为文学之中的感情使其于其他文字产生了区分。而本篇章的内容主要尝试解决关于构成文学的要素。本间久雄使用了文却斯特所提出的文学的要素为主轴去论述,并且辅以其他学者的理论去巩固和表达的自身的看法。
文却斯特认为,构成文学的要素有四:
1. 情绪(emotion)
2. 想象(imagination)
3. 思想(thought)
4. 形式(form)
情绪
1. 是否无论怎样的情绪、怎样的情感,都可以随便成为文学?
托尔斯泰【艺术论(What is Art?)】:无论什么样的情绪或感情都可以成为文学,但是这里说的的情绪或感情是一种被精炼过的某种特殊心理经验,而不是对生活体验的直接感受。
*What is特殊的心底经验?:情绪和感情,文学很重要的要素,但不是指一种直接对情感的体验,而是文学中情感或情绪特殊的心底经验。
根据波山奎《美学三讲(Three Lectures on Aesthetics)》中提出美底情绪的性质如下(观照说):
A. 永续底(stable)
B. 相关底(relevant)
C. 共通底(common)
概括来说,所谓美的情绪是“具现于以后可以观玩及谁都可以观玩的一个对象里面的一种情绪”。此外,波山奎也提出了另外两方面来对以上的结论做出考察:
经验美底情绪的时候,我们的心的态度,须为关照底(contempletive)的;这时候的感情,须为被“组织化(organize)”的、“成形底(plastic)”的,乃至被“具体化(embody)”或被“化身化(incarnate)”的。从这两方面精细的考察美的经验。
简单来说:美的情绪是一种情感体验之后被被提炼出来的、具现化的,并且任何人都能有共鸣的东西。
2. 我们描写在那文学的作品的,要怎样的情绪及感情才能得到最多的共鸣?
前面提到的问题提出了波山奎的观照说,认为文学要素的情绪是一种经过提炼后被具现化,并且容易产生共鸣的情绪。这这里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感情或情绪能获得最多的共鸣。作者认为只要符合了文学的特质(即:普遍性+永久性=文学效果)变得能到文学效果。而文学效果的多寡则依靠普遍性及永久性的感情的多寡。针对这个提问,作者以文却斯特的理论作为辅助提出了解答。
文却斯特认为,有文学底效果的情绪、情感是一种溌溂(活跃的)的同情心(sympathy):
所谓人生,是我们的力活动时的力的总体。这力在不受什么障害而活动时,我们便感到人生的愉快。那力越活动,那活动越容易,我们越能确实玩味人生,并且因玩味人生而愈增快感。而牵引玩味人生的快感的机缘,是一种同情心。所以这同情心活泼,便唤起自觉人生的新鲜锐敏的感觉,即:喜悦的本源的感情(vital feeling of delight)。所唤起的越多,我们对于人生的玩味就越深。这样玩味生的喜悦,尤其像那正义、尊敬、宗教底敬虔等高尚深远的道德的情绪,又如漠然地要探索那高尚、纯粹、优雅的事物的渴望,敏锐地感到我们的人生怎样真实、严肃的热情等,都是优尚的艺术底情绪。
而提出相近观点的同时还有英国的道甸(Edward Dowden, 1843-1913)。他在他的《文学研究》(Studies in Literature)中说道:
判定事实、传达事实,是科学的目的;刺戟我们的生活,通过感情而至于较高的意识的,是艺术的职能。
以上言论可以得出一个小结:文学效果比较多的文学情绪,取决于其对读者的自觉性的提升。(文学效果=读者自觉性的提升)
作者针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拉司金在《近代画家论》中对诗的定义:
用想象的力暗示“起高尚的情绪的高尚的根据”(noble grounds)
他提出了8个高尚的情绪,又将之分为两个部分:
B= 憎恶(Hate)、愤慨(Indignation)、恐怖(Horor)、悲哀(Grief)
拉司金提出的这八个所谓“高尚的情绪”被分为对立的两面,而这两种情绪需要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被称为“高尚的情绪”。拉司金在原文中是这么说的:
愤慨的情绪如果发生在被人拿去了少数的金钱的时候,当然不能说是高尚的情绪,因为那动机是卑俗的;然而同样是愤慨的情绪,在原因于异常的伤害的时候,便是高尚的情绪。又如赞叹,如在看到将开的蓓蕾的时候,也是高尚的情绪。这便是被特别重视为“高尚的根据”的原因。
这样说的话,文学中被认可的所谓“高尚的情绪”实际上是一种相当难以被标准化的一种元素。而学术研究依然需要一种相对稳定的判断标准。文却斯特的言论中,正好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论述。
文却斯特在提到“文学的情绪底效果的不朽价值该怎么凭笃”这件事上提出了5项标准:
a. 情绪的纯正或适节(the justice or propriety of the emotion)
作品所给予的情绪适当与否的原因(公序良俗)
b. 情绪的活跃或力(the vividness or power of the emotion)
作品怎样使读者感动、使人的心收到刺戟、兴奋、扩大
c. 情绪的继续或确实(the continuity or steadness of the emotion)
作品所给予的情绪是否在同一基调
d. 情绪的范围或变化(the range or variety of the emotion)
作品所给予的情绪的范围的大小及其恆于怎样的范围
e. 情绪的阶级或性质(the rank or quality of the emotion)
观察那所作物所给予的情绪是属于怎样的阶级的情绪—— 例如劣等和高等、道德底或宗教底。
第一小结:
总的来说,作为文学要素之一的“情绪”是一种普遍却又永久的元素。它与一般的情绪的区别在于,文学的情绪是需要经过人的内心的沉淀、提炼,然后被具现于文字的一种要素。而文学情绪的多寡同时也影响了一部作品的文学效果。所谓的文学效果指的就是其内容对于读者自觉的影响,而一部文学作品中引起读者自觉的元素就正是情绪。然而如何去判断文学情绪的多寡或优劣,虽然作者以文却斯特的学说提出了一套标准,但是从这套标准中依然可以看出许多的不确定因素,进而导致其结论容易出现主观性的结果。在微博上看过一段我想当认同的说法:“我们中文系并不是在培养作家,我们决定谁是作家。”,正因为文学,又或者说“人”是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我们才需要一群人的梳理和研究,将这些不稳定的因素提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想象
想象作为文学要素之一拥有着和情绪同等的重要性,他的功能在于具现化无实体的情绪与感情。作者在前面的篇章中也多次地提到的想象的重要性。前面提到的波山奎也在其《美学三讲》中提出想象的定义:
依了经验的结合而追求被暗示的种种可能性,或要想阐明这些心的活动的状态。
根据波山奎的主张,想象并不是仅仅创造幻象的特殊机制,或者是助长美的空想的机能。想象是为了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因此想象也不必依据事实的系统性组织,它是一种以心底经验为基础去创造新的系统机制。
由于世人经常将想象与空想(fancy)混为一谈,作者也特意划出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以波山奎的理论为主)。简言之,想象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将其中的一部分及一种性质抽出,将其结合之后再构成一种新的创作。而空想并不具有这样有系统的过程。
英国文学者阿迭生(Addison, 1672-1719)在其《想象论》(Essay on the Pleasure of the Imagination)提出,想象是从所谓艺术品诉于读者的心底作用的想象来考察的,即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后所获得的心底满足便是作品中想象的功劳。而阅读想象之所以比起直接对于现实的体验会来得更加激动,就正是因为艺术品或文学都是经过创造者内心的特殊心底经验的处理,借由想象去呈现出来的一种产物。因此,想象所创造之物更容易刺戟人心,提供一种“想象的快乐”。
阿迭生提出的想象的快乐和我们一般理解的那种作为陶冶的快乐不同,想象的快乐是作为对人心的“更新(recreation)”,即对于心以力与慰藉,使生活意志加新的快乐。针对想象的快乐,阿迭生又将其分成了两个部分:想象的第一快乐(primary pleasure)以及想象的第二快乐(secondary pleasure)。
- 想象的第一快乐:被眼前的对象直接牵引的想象的快乐,如建筑、雕刻、绘画等有实体的作品。
- 想象的第二快乐:间接被牵引的想象的快乐,即依了实际的对象物的表现而被牵引,其中包括有实体的绘画、雕刻,以及没有实体的音乐、诗歌等。简言之,想象的第二快乐是通过作品的情感去影响读者进行自身的情感联结,进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及满足。文学正好属于后者。
阿迭生提出了想象的快乐为想象的价值,作者另外也提到了拉司金对想象的价值的看法。拉司金认为想象不仅可以呼唤高尚的情绪(参考上一节),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对美的认识。他提出了构成美的两种要素:神底(divine)和有生命底(vital)。
- 神底 : 各种类型的各种形态的诸性质(该者表现的美是一 种典型的美Typical Beauty)
- 有生命底 : 东西的职能的适当的充足(该者表现的美是一种有 生命的象征,类型更为细分的美)
拉司金认为有生命底美比起神底美更为完全,而想象就是帮助人们去认识这种美的最大媒介。
小结:
总的来说,想象是一种有组织的、有系统的,可帮助具现化情感与情绪的一种媒介,同时也是艺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想象的价值除了具现化情感与情绪,同时也可以满足和治愈人心。通过想象将作者内心的特殊经验呈现出来,创造超越典型美的美感。
思想
思想作为文学要素之一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作者在本节更多的是在阐明思想不应该成为作品的最大要素。他认为思想是作者的人生观,也是作者的人格和个性。若是作者将思想作为其作品的最大要点,那么作品将会成为一种谋取功利的工具,失去了艺术文学的纯粹。前章在谈文学的特质的时候,本间久雄就提过,学术和思想是随着时代而变更的,所以有永久性的文学,在事实上并不是在描写成型的思想,而是以描写人间的情绪为主力的。即使是在描写思想的时候,也必须思想溶在感情里面来描写。
关于文学要素之一的形式,作者在后面开多一个章节更加详细地给大家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