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只因在人群之中多看了你一眼——最好的爱情(《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在Netflix看了《我的父亲母亲》。我在这部电影里边,看见了爱情最纯粹的宝石。还真不知道文字要从哪里开始下手,但是看完电影之后,内心是满满的感动,又或者说是一种悸动。太美了,但却也非常真实。虽然在这个时代来看,一切是那么不可能,但是这样的爱情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他或许是你的父亲母亲,或者是你的爷爷奶奶。 

我感觉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内心和精神上的抚慰比现在实在是丰富太多了。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我就确定接下来的一辈子是你。故事的起伏其实算是蛮平淡的,没有轰轰烈烈的经历,俩人的互动也少之又少,甚至连两人的对话可能也不超过10句。但就是这样的情节,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满满的爱。 


有时候我在想,爱情最美好的样子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人海茫茫之中,我看见了你,你也看见了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们内心都已确定了彼此,哪怕连你的名字都不知道,我也确定你就是我在找的人。不需要语言,只要看见你就足够,而且什么都不要,就要看你一辈子。这样的爱情在现今这个时代实在是太奢侈了。 


曾经和朋友聊天,他说我们已经不是那种可以只谈恋爱的年纪了。谈恋爱要考虑到彼此的三观、习惯、身份、地位、经济能力,不然以后的生活会很辛苦的。或许是我太天真吧,尽管到了可以结婚的年纪,我依然希望爱情是纯粹的。哪怕对方身无分文,只要第一眼的眼神,我就确定余生是你的那种爱情。 


近来在网上都能看到各种被消费的感情,随着网络科技越来越发达,感情也成为一种可以被消费的元素。像是我一直都没有关注的马来西亚网红圈里,秋雯和前男友的事情也闹得沸沸扬扬到我都略懂一二。虽然对于内情也没啥了解,但是从前男友发的分手影片,到事情过去好些日子后,依然在其他评论或媒体平台暗嘲前女友之事来看,这段感情仿佛被践踏了一般,被刻意塑造成了人们吃饱喝足后的谈资。我也不清楚当事人是否有这层意图,但是不管有意无意,这段感情在结束的那一刻,或许就不再成为被两人好好珍惜的回忆。而我对于这样的爱情,感到非常的难过。

 

“过去不管什么都很慢,爱一个人要用一辈子。”这句话之所以能够触动人,或许就是因为,一辈子只爱一个人这件事情,或许在这个时代已成为了奢侈到不能奢侈的事情。呆在小地方久了,我总喜欢去八卦村里的爱情故事,虽然时常能够听到彼此抱怨的声音,但是声音里充满了爱。我想这就是我一直对爱情抱有期待的原因。我的父母相识十年,十年里并无联络,却在十年后的一通电话里决定相守一生。虽然生活里固有吵吵闹闹,但是我还记得父亲离开的那天,母亲哭着说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了。邻居家的印度夫妻是相亲认识的,见面第一天就决定结婚的俩人,到现在还在热恋期。婚姻过去二十几年,夫妻两人的眼中依然是少年的光芒。这样浪漫的故事,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建构起了我对爱情那“天真”的想象。 


嫁给爱情,在这个时代变得好难好难。到底是什么原因,分开在一段感情里,变成了胁迫对方妥协的手段。是因为爱情得之太易吗?还是因为误把寂寞当成爱情呢?明明比起以前,我们更容易得到更多的资讯,对爱情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但为什么爱情却变成了被消费的产物呢?我还是太嫩了吧,呵。 

 

 

文/辜秋柔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活动回顾】初一拾五导读会:黎紫书《流俗地》

上个周末,初一拾五进行了一场线上导读会,导读书目为马华作家黎紫书近作《流俗地》。在这场导读会中,我们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流俗地》。而后,成员嘉玲也为大家讲解了小说主角银霞的盲人设定,以及书中出现的猫和迦尼萨,同时也在银霞的经历与政治走向之间作了一个隐喻的链接。紧接着,成员秋柔、丽欢、棋薇分别就俗人、俗事、俗地、俗物为大家讲解内容,以让参与者更加了解该作品。最后,我们亦分享了彼此的读后感,也推荐大家阅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作为一个补充。以下,将附上导读会成员所制作的PPT: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祈愿下次还有机会再与大家见面!

那些我没有告诉你的——伍绮诗《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亚裔美国作家伍绮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少女  Lydia 的死亡开篇,紧接着通过他们一家五口的视角和经历为读者揭示这和谐又诡异的家庭境况,一层一层地剖开 Lydia 真正的死亡缘由。作者一开始就好不隐瞒地直指 Lydia 心理压抑情况——爸爸 James 和妈妈 Marilyn 对她的厚望——为读者对 Lydia 的死亡动机打了一支预期针。小说的倒叙手法和多人视角并没有复杂化小说内容,读者随着作者笔下的安排穿梭、前进,对 Lydia 那无可避免的结局也无不深感惋惜和唏嘘。故事格调稍微沉重,作者在这一个小家庭里纳入了几个重要课题——种族歧视、无法自主的女性和家庭压力等等。小说精彩之处莫过于一开始就对读者开门见山,但读者却不会因已知的结局而兴致缺缺,反而因着情节的安排不断地追随作者找寻那个 James 和 Lydia 所质问的—— how this had all gone so wrong?   这是怎么样的家庭呢?爸爸 James 从小随着父母非法移民到美国生存,一直对“融入”这件事耿耿于怀,直到与纯美国人 Marilyn 的结合,他才第一次感受到归属感。长大成家立业的他认为儿子 Nath 一定能够比他更容易地融入这一大环境,但当他发现儿子 Nath 依然像别人口中“懦弱的中国人”模样,就为此而害怕、失望和嫌弃,与儿子的沟通逐渐潜移默化地变得争锋相对。在外遭遇种族歧视对 Nath 来说已是一层伤害,而爸爸的冷待与妈妈的忽视也让他在这家庭里被边缘化。爸爸 James 后来将“融入”的希望寄予乖巧的 Lydia ,常常鼓励她多与同学朋友玩耍,对于让孩子结交朋友这件事显得急不可耐,也常常幻想自家女儿如何人见人爱、左右 逢源 。   Her father was so concerned with what everyone was doing:  I’m so glad you’re going to the dance, honey—everyone goes to the dance. Your hair looks so pretty that way,  Lyddie —everyone has long hair these days, right?  Anytime she smile...

人心、罪恶与寂寞——夏目漱石《心》“先生“的自白与死亡

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大文豪,也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家。夏目漱石的创作生涯是在他三十八岁(1905年)才开始的,以第一本小说《我是猫》震动当时日本文坛。然而,夏目一生的创作却非常短,最后作品《明暗》(1916)甚至来不及在自己病逝之前完成。短短的十一年里,他共写有多部影响非凡的小说创作,如《心》、《虞美人草》、《少爷》等等。            今日要谈的这本书,正是夏目于191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心》。小说结构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 先生和我>、<中 双亲和我>、<下 先生和遗书>。与一般小说一样,《心》的故事从不起眼的细节开启,由叙事者“我”对“先生”产生的莫名好奇而引领读者去探究“先生”这一号人物。《心》的重点显然在“先生”身上,即是小说最重的部分<先生和遗书>之中的自白,将小说的叙述推向高潮。然而,小说的上、中部分却不仅仅只是为引入“先生”最后的自白,反而为整部小说的叙述作了前呼后应的铺陈,尤其是<双亲和我>中“我”的父亲病重至死,提及的明治天皇驾崩与乃木大将的殉死,可谓是“先生”最终结局走向的关键。 天生的恶人在这世界上是绝对没有的。大多数的好人,在发生什么问题时,会突然变成恶人。         小说以“心”命名,谈的是人心最黑暗、最深处的一面——人性中的妒忌心与利己心。夏目漱石笔下的“先生”更是由此对全人类产生怀疑,乃至后来的厌恶。这种心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与“先生”的过去息息相关——叔父一家为利己而对“先生”作出的伤害,致使“先生”对人的极度提防、怀疑,进而感到无边的寂寞。“先生”的这种心态,也注定要对身边的人产生伤害。从“先生”的自白遗书,最先受到“伤害”的正是K。K与“先生”年轻时刚好正对所住处的小姐产生倾慕之心,只是对于一开始就为“道”而精进努力的K来说,就算超脱肉欲的恋爱,都将被视为精进道路上的妨碍。忌妒K的“先生”正是抓住这点,一边不断提醒K对“道”的追求,并向K进行对他“决心”怀疑的“攻击”;一边先“下手为强”向小姐提亲。后来K在一个寂寞的晚上自我了断,从此“先生”背上罪恶,在心底永远谴责恶劣如叔父一般的自己,幸福与否都将伴随K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