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究竟是社会生病了,亦或是世界的常态?——《杀夫》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这本李昂老师的作品,《杀夫》。想起大学时期老师的推荐,甚至也邀请到了李昂老师本人来给我们讲座,但我竟没有看过作品......好吧!就看你吧! 

不知道是否因为一些台湾的乡土语言和表达方式,刚开始读的时候偶有kek sui的语句,但是读着却又十分通顺,有种就是要这个表达方式才能体现整体内容的感觉。我对这部作品有很多的共鸣和感触,在进入《杀夫》正篇前的鹿城小故事中,就很容易在脑海里浮现家乡的某一些人物,让我误以为这写的根本不是鹿城的故事,而是我家的故事。这就是李老师厉害的地方吧!把人性如此真实地剖析,然后生动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读《杀夫》正篇的时候,刚好发生了马来西亚网红跳楼未遂事件,在马来西亚引起巨大的讨论浪潮。对这件事情,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空间,更有很多可以引起不一样结论的切入点。而我想表达的是,我在《杀夫》这部小说里看见的人类的不变,让我不禁感叹,这个世界原来也有不改变的东西。 

《杀夫》讲诉的是女主角林氏杀害其丈夫陈江水的故事,从林氏的母亲到杀死陈江水,故事顺着时间线向后发展的一场悲剧。让林氏下狠手的,终究不是每天对她施暴的丈夫,而是这个社会待她的恶意。林氏刚嫁给陈江水时,虽然每天承受着丈夫的欺凌和虐待,但是t仍然会在丈夫把食物带回家的时候沾沾自喜;在井边洗衣服的时候,边听着邻居的八卦边偷笑;偶尔还会自我欺骗,自己或许真的已经非常幸福了。但是这一切在她无意中听见自己最信任的阿罔官在自己背后对自己的诋毁和侮辱,更听见其他街坊邻居对的恶劣评价,她生命中唯一的一丝光亮,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的痛苦终究无法被理解,甚至被解读成伤风败俗的行为。于是开始反抗,却遭受到丈夫更为强烈的凌辱。林氏的意识最后还是崩溃了,在幻觉之中杀害了自己的丈夫,就像自己的丈夫屠宰猪只的方式,林氏亲手宰了陈江水。这样的情节和现实究竟有多远呢?我想真的离不了多远。从以前到现在,从小说到现实,人性的不堪一直都没有改变。为了体现自我的清高,选择贬低他人。你看,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我,不也没什么区别吗? 

在网红自杀未遂的事件里,更令人寒心的是: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若说我和阿罔官为了体现自我的清高正在批判别人,那么在这个事件中,吊诡的就是一群网民没有目的的谩骂。言论中充满对他人生命的唾弃,甚至是直言让走在生命边缘的生命自我了结。这和没有感情的变态杀人魔有何区别?故事中的人们认为林氏是那个没有人性、不知感恩的杀夫者。殊不知,正是这个社会把逼成这样的;现实中,人们认为一个生命的自我了结,是其自身的错,殊不知,这也是这个社会给逼的。 

 

 

文/ 辜秋柔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活动回顾】初一拾五导读会:黎紫书《流俗地》

上个周末,初一拾五进行了一场线上导读会,导读书目为马华作家黎紫书近作《流俗地》。在这场导读会中,我们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流俗地》。而后,成员嘉玲也为大家讲解了小说主角银霞的盲人设定,以及书中出现的猫和迦尼萨,同时也在银霞的经历与政治走向之间作了一个隐喻的链接。紧接着,成员秋柔、丽欢、棋薇分别就俗人、俗事、俗地、俗物为大家讲解内容,以让参与者更加了解该作品。最后,我们亦分享了彼此的读后感,也推荐大家阅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作为一个补充。以下,将附上导读会成员所制作的PPT: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祈愿下次还有机会再与大家见面!

那些我没有告诉你的——伍绮诗《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亚裔美国作家伍绮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少女  Lydia 的死亡开篇,紧接着通过他们一家五口的视角和经历为读者揭示这和谐又诡异的家庭境况,一层一层地剖开 Lydia 真正的死亡缘由。作者一开始就好不隐瞒地直指 Lydia 心理压抑情况——爸爸 James 和妈妈 Marilyn 对她的厚望——为读者对 Lydia 的死亡动机打了一支预期针。小说的倒叙手法和多人视角并没有复杂化小说内容,读者随着作者笔下的安排穿梭、前进,对 Lydia 那无可避免的结局也无不深感惋惜和唏嘘。故事格调稍微沉重,作者在这一个小家庭里纳入了几个重要课题——种族歧视、无法自主的女性和家庭压力等等。小说精彩之处莫过于一开始就对读者开门见山,但读者却不会因已知的结局而兴致缺缺,反而因着情节的安排不断地追随作者找寻那个 James 和 Lydia 所质问的—— how this had all gone so wrong?   这是怎么样的家庭呢?爸爸 James 从小随着父母非法移民到美国生存,一直对“融入”这件事耿耿于怀,直到与纯美国人 Marilyn 的结合,他才第一次感受到归属感。长大成家立业的他认为儿子 Nath 一定能够比他更容易地融入这一大环境,但当他发现儿子 Nath 依然像别人口中“懦弱的中国人”模样,就为此而害怕、失望和嫌弃,与儿子的沟通逐渐潜移默化地变得争锋相对。在外遭遇种族歧视对 Nath 来说已是一层伤害,而爸爸的冷待与妈妈的忽视也让他在这家庭里被边缘化。爸爸 James 后来将“融入”的希望寄予乖巧的 Lydia ,常常鼓励她多与同学朋友玩耍,对于让孩子结交朋友这件事显得急不可耐,也常常幻想自家女儿如何人见人爱、左右 逢源 。   Her father was so concerned with what everyone was doing:  I’m so glad you’re going to the dance, honey—everyone goes to the dance. Your hair looks so pretty that way,  Lyddie —everyone has long hair these days, right?  Anytime she smile...

人心、罪恶与寂寞——夏目漱石《心》“先生“的自白与死亡

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大文豪,也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家。夏目漱石的创作生涯是在他三十八岁(1905年)才开始的,以第一本小说《我是猫》震动当时日本文坛。然而,夏目一生的创作却非常短,最后作品《明暗》(1916)甚至来不及在自己病逝之前完成。短短的十一年里,他共写有多部影响非凡的小说创作,如《心》、《虞美人草》、《少爷》等等。            今日要谈的这本书,正是夏目于191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心》。小说结构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 先生和我>、<中 双亲和我>、<下 先生和遗书>。与一般小说一样,《心》的故事从不起眼的细节开启,由叙事者“我”对“先生”产生的莫名好奇而引领读者去探究“先生”这一号人物。《心》的重点显然在“先生”身上,即是小说最重的部分<先生和遗书>之中的自白,将小说的叙述推向高潮。然而,小说的上、中部分却不仅仅只是为引入“先生”最后的自白,反而为整部小说的叙述作了前呼后应的铺陈,尤其是<双亲和我>中“我”的父亲病重至死,提及的明治天皇驾崩与乃木大将的殉死,可谓是“先生”最终结局走向的关键。 天生的恶人在这世界上是绝对没有的。大多数的好人,在发生什么问题时,会突然变成恶人。         小说以“心”命名,谈的是人心最黑暗、最深处的一面——人性中的妒忌心与利己心。夏目漱石笔下的“先生”更是由此对全人类产生怀疑,乃至后来的厌恶。这种心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与“先生”的过去息息相关——叔父一家为利己而对“先生”作出的伤害,致使“先生”对人的极度提防、怀疑,进而感到无边的寂寞。“先生”的这种心态,也注定要对身边的人产生伤害。从“先生”的自白遗书,最先受到“伤害”的正是K。K与“先生”年轻时刚好正对所住处的小姐产生倾慕之心,只是对于一开始就为“道”而精进努力的K来说,就算超脱肉欲的恋爱,都将被视为精进道路上的妨碍。忌妒K的“先生”正是抓住这点,一边不断提醒K对“道”的追求,并向K进行对他“决心”怀疑的“攻击”;一边先“下手为强”向小姐提亲。后来K在一个寂寞的晚上自我了断,从此“先生”背上罪恶,在心底永远谴责恶劣如叔父一般的自己,幸福与否都将伴随K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