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一直都在身边——《餐桌上的哲学课》

哲学总是有一种让人难以亲近的感觉,就像高冷的大帅哥,看起来酷得不行,你却一步也不敢靠近。偏偏哲学对我就是有种无法抗拒的魅力,让我不得不用我的热脸拼命地往人家的冷屁股上贴。大家都被哲学高冷的外表给欺骗了,其实他内心柔软、温柔,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天都会让你有很多不一样的启发,在面对困难、观察世界的时候不断地啧啧称奇。 

        今天想推荐的这本书正是把哲学有趣的部分特别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从一个“真人秀”的角度,看一看这位大帅哥的生活样貌。这本书叫做《餐桌上的哲学课》,封面上可以看到书本内容的小标题,如:“吃鲷鱼烧遇到康德?”、“煮拉面秒懂柏拉图!”、“好吃就是零卡路里!”这样的标题是不是就特别让人想要瞅一瞅内容到底写了些什么,对吧?作者是来自韩国的银赏哲学家,吴秀珉。大学本科时期的吴秀珉主修的是科学教育,在真正接触哲学之前他也和一般的普罗大众一样认为哲学难以亲近,但是在一次偶然的契机让他上了一堂哲学课,令他完全臣服于哲学的魅力,毅然选择转系进入哲学系。 

    

       当然,也不是说喜欢哲学就一定要进入哲学系全心全意的研究各种哲学思想,哲学本身本来就是生命的智慧,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多一点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我特别想要推荐这本书正是因为作者把哲学融入我们生活中最无法分离的一件事——吃饭。作者用和读者对话的方式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和食物与哲学的思考。我们可以看见作者如何在吃饭的过程,联想起某个哲学家的思想,又或是在消化这些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如何联想起自己想吃的食物,然后默默感叹:原来是这样啊!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同一时间也在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面对原文还是有一种难以消化的不适感。柏拉图利用了人物之间的辩论去提出和论证他的思想,在各种反驳和比喻之中常常会感觉消化不良,而且看着人物间的对话就有种第三视角的孤独。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真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清爽感,仿佛就在和作者一起探讨哲学一样,不理解的部分也被点亮的感觉。 


       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当然是关于孔子的章节了<这个男人的另一面深不可测,孔子>,标题很海贼王,嗯。作为中文系毕业的我,第一次接触的哲学是东方“哲学”。在接触苏格拉底等人之前,我都是和孔子他们混的。学习中国思想必定听过学界对于“东方哲学”的争议西方哲学普遍上不认可中国思想作为“哲学”。这是因为学界认为“东方哲学”是一种为了政治而生的治国思想没有“哲学”完整的论证体系或者对于本质的追求,完全是属于功用性的思想。在这两个立场之间的对立中,常常可以看见两者的互相唾弃,但是作者用了一个超级贴切的比喻:煎饼和披萨!作者说,虽然煎饼和披萨都是在面粉制的饼上铺上各种材料,但是我们都不会承认煎饼和披萨是同一个东西吧?同理东方思想和西方哲学,并没有谁比谁更高人一等,不管是煎饼还是披萨都是超级好吃,完全可以共存共荣,没有攀比的必要啊!这么一个比较下来不觉得超级有趣吗?哈哈。 


       在我真正接触哲学之前,我也觉得哲学就是那种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东西。但是接触了之后就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里中就充满了哲学,只是我们都没发现到而已。不过这样说的话,没有被发现的话到底是算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当然对于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我来说,当然是存在了。但是对于完全没有发现的人们来说就是不存在了吧?这样开始思考的你,不也开始发现了哲学吗?哈哈。顺带一提,刚刚的讨论其实也很量子力学。 

  

  

辜秋柔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活动回顾】初一拾五导读会:黎紫书《流俗地》

上个周末,初一拾五进行了一场线上导读会,导读书目为马华作家黎紫书近作《流俗地》。在这场导读会中,我们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作者及其作品《流俗地》。而后,成员嘉玲也为大家讲解了小说主角银霞的盲人设定,以及书中出现的猫和迦尼萨,同时也在银霞的经历与政治走向之间作了一个隐喻的链接。紧接着,成员秋柔、丽欢、棋薇分别就俗人、俗事、俗地、俗物为大家讲解内容,以让参与者更加了解该作品。最后,我们亦分享了彼此的读后感,也推荐大家阅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作为一个补充。以下,将附上导读会成员所制作的PPT: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祈愿下次还有机会再与大家见面!

从执着到释然——钟晓阳《哀伤纪》的谱成

一 部 作 品的续写或重版,究竟是对一个故事的延续还是补充呢?作家钟晓阳在 2008 年重新执笔后对自己早前已出版的一些作品进行了续写和重版,作品中有的新附书信,也有对旧作 “ 推倒重写 ” 的。当中 2014 年出版的《哀伤纪》收录了钟晓阳 1986 年的初版《哀歌》以及她 2014 年续写的《哀伤书》。与《哀歌》相隔了 28 年的《哀伤书》似是在叙说着同一个或延续的故事,然而当中的人物、情节虽与前者的设置有相似之处,仔细琢磨一番后却发现它们并不如此。   上半部《哀歌》以第一人称倒叙手法讲述了少女“我”到美国三藩市求学时与梦想成为渔夫出海的“你”从初识到相爱再分离的故事。这是一段“留不住”的故事,小说中的“你”一直为梦想做准备,即便是后来出现的“我”也无法阻止 “你”的 脚步。“我”对“你”情深至愿随“你”在海上流浪,“你”却不愿意更不忍心自己的梦想耽误了“我”的青春。直到“你”的海上捕鱼生涯开始,“我”和“你”已渐行渐远直至不再相见,昔日的情分也只能随海风而去。   准确地来说,这是一部“我”对“你”的深情剖白,富含“我”的执着以及无能为力的哀伤。 《哀歌》是一部很美的作品,诗一般的字句为作品增添美而哀伤的氛围。我并没有像“我”一样的情感经历,当中“我”对“你” 所 倾 述的话语却一字一句无不牵动着我的内心 。“我”对“你”的爱确实过分执着得让人不明白,但“我”对“你”的执迷通过钟晓阳笔下的一字一物贯彻全篇,那份爱而不得的心情怎不叫人心疼、可惜?“我”曾经努力留住“你”, 但生命 只 能 容纳海洋的 “你”却无法容纳一个小小的“我” 。 “我”也只能一直沉浸在“留不住你”和“失去你”的痛苦里,唯有依靠漫长的时间帮助淡化、治愈伤痛。最后,多年以后的“我”在明白了玫瑰的颜色是逐渐褪淡的,如同人类的命运其实也因遵循着这样的原理事实——没有事物是永存的,“我”对于爱“你”这件事情也就逐渐释然。   在下半部《哀伤书》里虽然依旧以第一人称叙述,却不再只有“我”和“你”,作品增加了许多人物和支线,人物也都被赋予了名字——金洁儿(我)、占、郑星光、蒋明经、简小汶等。小说不再是像《哀歌》一样的“情书”,更像是为《哀歌》补充、完善的故事。 《哀伤书》讲述了金洁儿的人生起伏以及与三位男 人 的情感纠葛,我们会 自然 地将金洁儿对应为《哀歌》中的“我”

《夕雾花园》读后感

《夕雾花园》这部作品因为其电影入围了各大奖项而备受瞩目,而其实这部作品除了叙述了一段美丽的史诗爱情故事,同时也揭露很多不同的题材。在这部小说之中有大量对马共的书写,但是由于我对马共的认识不多,在接下来的文章就不会有太多讨论,但是真的很推荐小伙伴们看看这部小说哦! 这个故事以一个曾经在战争之中被日军抓去当战俘的云林为主角,为了打造在拘留营死去的姐姐最喜欢的日式花园,而跑到金马伦寻找久居于此的前日本皇家庭园师中村有朋,后来两人坠入爱河的故事。这部小说精彩的地方在于它有别以往对日军的刻板印象,描写了两个看似对立的人们如何相爱,同时也展示了在战争时期不同立场的人们的面貌。 不一样的“加害者” 小说的男主角——中村有朋是一名前天皇御用的庭园设计师,在战争之前就已来到马来亚居住。身为日本人的身份使有朋时常感到痛苦、罪恶,因为出现在他生活中的人们多是在战争中被日本人伤害的人们。这让他每每面对他们的时候都感到愧疚,于是他尝试以 专心 打造属于自己的日式花园与世界隔绝,逃避自己的同胞为了“荣誉”所造成的伤害。 有朋贵为前天皇御用的庭园设计师,其家族在当时的日本也有相当高的地位。虽然后来因为一些人事问题,有朋被夺去皇家庭园设计师的身份而离开日本来到了马来亚,但是在日本侵占马来亚的时候,有朋可以说是竭尽所能去保护身边所有的人,避免他们遭受日军的迫害。因为有朋的关系,日军不会侵犯马久巴茶园,他们也不会伤害为有朋工作的工人们。有朋也因此在日据时期,尽其所能去收容当地人作为他的工人,以免他们受难于战争。麦格纳斯在战争爆发期间也有叫上云林一家,到金马伦来投靠有朋,只是云林父亲不愿投靠日本人而拒绝了。 战争结束之后,有朋的内心依然感到愧疚;他不赞同日本提议的“荣誉之战”,但也无法违抗天皇。云林说在夕雾花园里,她感觉这里和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离了,仿佛一切的痛苦不曾发生过,内心一片平静。这就是有朋建造夕雾花园的原因。他尝试打造这座平静的花园,隔离自己与外面的世界,希望能在这篇花园之中得到平静。他的内心充满对日军和战争的不满,但是尽管有再多的不服气,他却不能与天皇对抗。这样的矛盾和纠结,让有朋这个角色更加的令人心疼。 在日据时期,日本人是加害者。作为马来西亚人民的我们,自小就能从爷爷奶奶口中听到日本人如何迫害当时的马来亚华人。在他们的叙述当中,日本人就好像恶魔一样残忍而无情